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

ID:55697611

大小:5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25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_第1页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_第2页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_第3页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_第4页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庆市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建【摘要】重庆市温泉开发历史悠久,如今“中国温泉之都”已经授牌,正全力打造“世界温泉之都”,而作为渝东北中心的万州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归纳万州区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万州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对万州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地热资源;渝东北;万州区;开发利用布局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1.1位置与交通万州区位于渝东北,是三峡库区经济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1.2地质构造万州区位于长寿一遵义基地断裂带与七

2、曜山基地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褶皱带,有假角山、铁峰山、方斗山、龙驹坝、七曜山五个背斜(图1)。1.3水文地质特征一般地下水:主要有碳酸盐岩岩溶水、碎屑岩层间裂隙水、红层承压水及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温一般小于20笆,矿化度一般小于lg/L,水质类型以HC03型为主,是生活饮用、农业灌溉之优良水源。地热水:地热水形成取决于构造条件及碳酸盐岩层出露情况等,埋深一般在1500〜2500m左右。区内地热水成因主要以大气降水溶滤成因为主,兼有“古封存”水混合,经深部循环加热而成。(1)天然温泉。位于长滩镇龙洞沟,水

3、化学类型Cl?S04-Na?Ca型,水温27°C,水量609m3/d,矿化度6.065g/L,pH值7.19,未利用,为区内唯一天然温泉。(2)钻井温泉。区内钻井温泉有长滩镇龙门峡温泉和长滩地热井。龙门峡温泉:1973年江汉石油管理局施工天然气井后而成。水化学类型为Cl?S04-Na?Ca型,调查时水温31°C,自流水量755m3/d,矿化度5.011g/L,pH值7.62,由于水温较低,现暂停开发利用。长滩地热井:为万州区第一口地热水钻井温泉,2010年7月勘探出水,井口压力1.40Mpa,其水温5

4、1.50水量2400m3/do水化学类型Cl-Na型,可溶性总固体大105.67~122.71g/L,属含偏硅酸的硫化氢、氟、锲、硼医疗低温热矿水,水质优良。2、区域地热地质条件及其特征1.1区域地热地质环境区内地热受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貌、水文气象等多因素严格控制和制约。地热水的形成、补、迳、排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1)构造特征。区内地热资源受地质构造控制以及行政区域的影响,分布于方斗山背斜两翼、七曜山背斜北西翼,龙驹坝背斜两翼,其次为铁锋山背斜两翼、假角山背斜南东翼。(2)岩性特征。各背斜轴

5、部主要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及巴东组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翼部为三叠系须家河组长石石英砂岩夹碳质页岩或煤层及侏罗系砂泥岩不等厚互层。(3)地貌特征。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地貌以方斗山背斜为界,方斗山背斜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一部份,呈现出一山一谷一台相间的地貌景观。方斗山背斜与七曜山背斜之间地带属岩垄脊槽谷中山及台原型峡谷中山地貌。2.2地热水的形成与分布(1)地热水的形成及其特征。在高隆起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槽谷(槽沟)内,大气降水通过落水洞、漏斗、溶隙等向地层深部渗透

6、(横向迳流为主),随地热增温及化学热等因素使地下水水温增高;深部地热水纵向迳流,然后在地表减压最大的地段,即江、河横向深切地段(“减压天窗”处)排泄形成温泉。地热水的形成以渗入溶滤水为主,兼有“古封存水”与之混合的特点。(2)地热水的热能来源。区内地热主要由地热增温所致,即热储的温度受埋深控制;另外,化学热(矿物分解)、机械热(构造运动)、放射热(放射性物质蜕变)等也是地下水水温增高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根据热水井及温泉的水质检测报告,按K-Mg温标地热梯度计算法,区内主要热储下部温度达87.32〜89

7、.34°Co(3)地热水的补、迳、排特征。区内地热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深部纵向迳流、在河谷深切等减压地段排泄。%1地热水补给。区内高隆起背斜热储构造的地热水是由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在地热水热储层露头区(“高位”岩溶槽谷)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浅层地下水后,其中一部分地下水在构造、区域水压力(压差)作用下沿构造裂隙、溶隙下渗而补给深部热储层。%1迳流条件。降水补给地下水后,一部分沿层面裂隙、构造裂隙及沿深部发育的溶蚀裂隙、溶孔等向深部运移,补给深部“热水库”,经地热增温后形成地下热水。深部地热水主要作

8、纵向运移(排泄区)。%1排泄条件。地热水在纵向运动过程中,常在构造转折端、构造鞍部所开启的“减压天窗”地段(尤其是在河流深切峡谷地段)泄流,沿通向地表的天然通道排出,在地表形成温泉(如长滩镇龙洞沟天然温泉)。其特点是埋藏深、补给面积大、迳流途径长、动态较稳定。3、地热资源评价2.1地热田范围的圈定(1)地热田的平面分布特征。万州区的地热资源类型为沉积岩碳酸盐岩溶隙-裂隙型,主要分布于假角山、铁锋山、方斗山、龙驹坝、七曜山等高隆起背斜区。区内每个地热田围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