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

ID:55783720

大小:1019.3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01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1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2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3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4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5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6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7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8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9页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_第10页
资源描述: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冰潘文焰仲富兰[摘要]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系统路径策略生产性保护[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1674—0890(2014)01—024—10业化进程中,脱胎于农耕社会的传统中华文明面一、我国传统节日尴尬生存境遇的根源分析:对当今全球文化的主导力量——西方文化与现代基于泛民俗视野的节日民俗系统框架文明(工业化文明),日渐失去立根之本,一旦民族文化消亡,那么民族将不复存在。为了更好地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自我认同的重要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的优秀文化的作用,文化符号,包含传统节日和现代节El。传统节日首先应从根源上对传统节日生存的困境进行解析,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现代节日反映然后才能提出可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的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

3、一)节日民俗系统构建风俗发生了巨变,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疏民俗是流动的,民俗学科也应该是发展变化的。离我们。以节日民俗而言,当前我国传统节日面民俗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临各种尴尬,传统节日文化正被日益淡化、异化布和演变”的,所以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与矮化,如:过节的时间基本花在“赶路”上;而是活态的,具有活态性本质特征,具体体现为动态过节内容基本只剩下“吃什么东西”上;很多传性、变化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所谓“传统民俗”,只统节日变得徒有虚名,有些甚至名存实亡。“如何是一个相对概念,民俗事象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中②。

4、现代“泛民俗”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契合了民独特性,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俗的活态性本质。“民俗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同保护下去,将成为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样泛民俗也具有这样的文化特点,因此它与人们的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缩影的传统节日实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表现人们超前的生活观念和面对如此生存困境,预示着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工生活现象方面,尤为如此。”@可见,工业化城市化[作者简介]潘文焰(1974一),男,江西婺源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东华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241;上海,200051);仲富兰(1950一),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5、、博士生导师,上海民俗学会会长(上海,200241)。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节事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3D110823)的阶段性成果。①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中州学-?l】》2008年第4期。②毕旭玲:《流动的日常生活一“新民俗”、“泛民俗”和“伪民俗”的关系及其循环过程》,《学术月刊>2Ol1年第6期。③徐华龙:《泛民俗研究与学科的建设一当代民俗学发展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24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的变化很迅速,新生事物层出应该更加宽广,分析的思维也应跟着发展。不穷,对其民俗文化现象的解析和应

6、用,应该基(2)行为主体——“俗民”由民俗文化的于现代“泛民俗”的理念与思维进行发展与深化,“生产者”沦为被动“消费者”因此本研究意欲通过泛民俗文化系统的建构与分人是一切社会文化事象的核心,民俗事象就析,给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围绕着人(即俗民)这一核心展开的。人民大提供分析的逻辑框架。众作为民俗的(行为)主体,是各种民俗事象的1.现代(泛)民俗文化系统及其特点具体践行者。俗民是民俗文化系统发展与演变的现代社会的节日文化属于民俗文化,因此要直接驱动力,俗民群体的发展变化将直接影响整对节日文化系统进行分析,可按照“民俗系统”个民俗(文化)系统的改变。的逻辑框架进行分析(见

7、图1)。现代社会的民俗现代社会中民俗的主体——俗民的主流群体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内部结构规范的系统,在这的身份也正在从“农民”转向“市民(城市居个系统内,文化生态是民俗文化的依存载体,它民)”。而市民社会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就是:注影响着民俗的另外三个实体,即:民俗文化的行重维护个人的独立空间及隐私不受干扰。如今城为主体(俗民)、民俗文化的表现客体(习俗)和市社区的民众之间的面对面的日常交往和人际沟民俗文化的运作介体(使现代民俗得以顺利传播.通日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