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

ID:55791539

大小:13.09 MB

页数:60页

时间:2020-06-02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_第1页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_第2页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_第3页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_第4页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4.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4.4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4.5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4.6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4.7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4.8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思考题与个案分析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教学重点成土因素(soil-formingfactor)成土母质(parentmaterial)风化壳(weatheringcrus

2、t)关键词知识结构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4.2~4.6土壤形成的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水文因素4.7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4.8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认识土壤发生学说掌握土壤与生物气候、土壤水运动特征,土壤水热状况熟悉土壤时间发育序列及人类对土壤发育的影响4.1.1成土因素学说基础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在《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

3、学说。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调查与制图方法,即土壤地理比较法。土壤调查以土壤剖面为依据,编制土壤发生类型图,发表了著名论著《俄国的黑钙土》道库恰耶夫(1881年)首次建立了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函数关系П=f(К,О,Г,Б)式中:П表示土壤;К,О,Г,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因素。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使土壤从岩石风化物中划分出来,成为现代土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俄国土壤学家威廉斯——土壤形成的生物发生学说4.1.2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4、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H)对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表《FactorsofSoilFormation》,提出S=f(Cl,O,R,P,T,…),简称‘clorpt’函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詹尼认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4.1.3现代土壤发生学(简略)六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4.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1.气温对土壤温度的作用实验表明:气

5、温与土壤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见图),但也有一定的差异。4.2.1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2.气温对成土过程的作用气温及其变化对土壤矿物体的物理崩解、土壤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有明显的作用;气温及其变化对土壤水分的蒸散、土壤矿物的溶解和沉淀、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制约土壤中元素迁移的方式。图4-3不同地带土壤中苜蓿碎屑分解速率热带雨林波哥大草原内华达山地积雪区读图分析结论:热带雨林→波哥大草原→内华达山地→积雪区温度越高,植物碎屑分解率越高图4-4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读图分析结论:极地

6、→苔原→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温度越高,土壤矿物风化越强,风化壳越厚,粘粒越多。1.气温湿润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略)4.2.2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2.大气降水对成土过程的影响水分是矿物风化与成土过程的媒介与载体年降水量与土壤淋溶—淀积的关系。K+Na+;Ca2+Mg2+;干旱区→半干旱半湿润区→湿润区图4-6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据Jenny,1983)图4-7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图4-8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读图分析结论:一般情况,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强度

7、随区域降水的增加而增加,但降水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积累过程又收到抑制(P129)。风力导致土壤表层分粒大量流失,即土壤风蚀沙化。沙尘暴4.2.3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略)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如图4-12~4-15所示。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4.3.1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略)1.植物在土壤有机质积累中的作用将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

8、圈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并引入成土过程之中。4.3.2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不同植被向土壤提供的有机物量差异巨大。(读表4-2)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泰加林>草原>荒漠(2)不同植被向土壤归还有机物的方式不同木本植物——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