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

ID:55843095

大小:2.11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09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4页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读下图,完成1~2题。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聚落环境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图片④与图片①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解析:聚落不仅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还包括与居住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图①~④依次描述的是村落、梯田、车间和城市,它们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与乡村聚落相比,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答案:1.D 2.A3.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

2、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解析:选D。依据图示的地理特征及经纬度数值判断,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盆地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较小,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图示区域城镇沿河流分布。(2011年镇江高二检测)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状况。据此回答4~6题。4.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A.上海、纽约和伦敦B.巴黎、伦敦和北京C.武汉、重庆和宜宾D.南京、武汉和成都5.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7-用心爱心专心A.人口的不断增加B.经济的不断增

3、长C.工业的不断集聚D.农业的不断增加6.城市发展后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为(  )A.第二产业向中心迅速集中B.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C.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D.第一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宜宾位于岷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知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的不断增长。到城市发展后期,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第三产业的推动。答案:4.C 5.B 6.B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

4、头楚尾”,为吴国置治城于此,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游记《南京》中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材料2:“在新一轮的发展较量中,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不会变”,2008年4月11日,时任南京市市长的蒋宏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语气坚定地说。今天的南京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历

5、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承东启西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1)对古南京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政治B.科技C.商业D.交通(2)材料2中蒋宏坤市长为什么称南京市为区域中心?(3)结合南京城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图示城市的发展史?解析:本题以南京城的古今对比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其形成发展初期政治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南京作为长三角的特大型城市对周围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即分析剩余产品和社会分

6、工对城市形成的推动作用。答案:(1)A(2)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不仅可以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还可与外界的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3)农耕业发展―→稳定聚落集市―→手工业、商业集聚区(经济功能)―→防护功能城―→城市。一、选择题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  )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城市是

7、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7-用心爱心专心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解析:从产业结构来看,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均优于农村,因而较农村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地,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城市与其他区域交流日趋紧密,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第二次社会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出现了集市,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答案:1.D 2.B(2011年泰州高二检测)下图为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

8、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完成3~4题。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