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

ID:55854597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6-10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_第1页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_第2页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_第3页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_第4页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敢于惩罚善于惩罚长期以来,惩罚作为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开发。许多教师深受“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禁锢,谈“罚”色变,始终将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教育”的偏狭区域,教育工作走上了步履维艰的“独木桥”,陷入了软弱单一,无为低效的困境之中。本文拟从惩罚教育的现状反思,惩罚功能,惩罚的操作方式和操作规范四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一、追究造成惩罚教育“滑坡”的原因,大约有三。第一,舆论导向的偏异。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正面教育,宣传看好,研究有加,造成了深重的片面心理积淀和惯性心理倾向,使人们一直倚重于正面教育,而对惩罚教育则贬而抑之、

2、疏而远之、越来越冷落、轻贱、淡弃。这种单一的教育格局和宣传偏异,人为地设置了樊篱、捆缚了自我手脚,大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整体功能,把教育工作逼上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片面狭窄的形而上学轨道。第二,心理认知的迷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惩罚的目的和作用,他们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总以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还有一些人,常常把惩罚看成是“体罚”的代名词。所以在惩罚的运用上总是思之又思,慎之又慎,生怕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陷泥淖而污师德,惹是非而得其咎。

3、惩罚成了人们流短飞长的是非话题和教育管理难以通过的“瓶颈”。  第三,实践效果的困扰。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大胆地使用了惩罚,惜乎,效果不佳。或顶牛冲撞,正面“引爆”;或阳奉阴违,暗中抵拒;或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或自暴自弃,沮丧颓放……负面效应的多方面反馈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使他们困惑张惶欲施无计。只好始罚之,而终弃之。教育者对惩罚的失败运用就这样一次次祸及惩罚本身,教育工作陷入了更深的认识盲点和行为误区。悲哉?哀哉?没有人研究总结、深入探求,没有人力排众议、改革创新,没有人著书立说、填补空白,惩罚教育在因噎废食的消极退缩中,日趋式微,焉有善终。  失去一翼的残缺

4、的教育难以搏击辽阔的思想领空,断裂的教育空档也难以凝聚整体教育的强大合力,它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1、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惩罚与说服教育的此消彼长,长期盛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接受心理定势。即只能听顺耳的表扬话,温雅的规劝话,正面的鼓励话,而一旦输入批评信息,采用惩罚手段,就会产生强大抗体,引发回避、沉默、戒备、敌视等一系列行为反馈。惩罚教育的迷失与萎缩,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荏弱,他们不仅接受不了失败、挫折、打击、困厄的强烈震荡,即便是善意的处罚,逆耳的忠言,微不足道的行为杵逆,也本能拒斥,全力抵触。他们太脆弱了!“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方式

5、宠坏了他们,他们迫切需要增补精神钙质,才能适应生存需要,面对未来人生。  2、不良行为习惯的膨胀。不少教师出于善心爱意,总是慈母般地呵护学生,设想周至,关怀入微,生怕他们磕了碰了,有所闪失,学生成了“花瓶”。这种过分保护学生的意识使得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变得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唯恐伤害了学生(尤其是好学生),于是,对优点长处总是大加褒奖、肯定有加,对缺点错误(尤其是小错)则常不置可否,掉以轻心。不知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慎独敏悟,正确评价、审视、检点自己的言行。思想上的放松导致了管理失控,使得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潜滋增长,膨胀起来。一旦酿出某某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沦为扒手、罪犯

6、之类的丑闻,我们就只有瞠目震惊,强咽苦果了。很显然,“激变论”是不可能的。如果当初我们一经觉察就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亮出“黄牌”,实施正确引导,而不是姑息、迁就、放任,无原则地宽恕怜惜,又怎么能走到这一步呢?二、为了正确客观地认识惩罚的实质和效用,增强操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有必要对惩罚的教育功能作一个粗略的理性描述。  1、劝善。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但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善。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尽管惩罚对个体行为倾向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它却提供了行为方向和向目标进展的信息,它要求增加行为的变异性以避免再度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利于

7、学生排除改变不良倾向,选择并保持良好倾向,择善而从。并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将正确的行为固着定型,同化到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中去,达到“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孟子语)的教育目的。  2、激励。不少教师只是片面地看到惩罚威胁功能的消极动机效果。不知惩罚同样具有反向激励功能,是行为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科学认为:任何人都具有追求声誉、尊敬、优越、成就的动机,都希望得到别人赞扬和肯定。对中学生来说,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希望自己总是超过别人。故而,他们对于失败特别敏感在乎。所以适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进行行为改造是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