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解说《断章》.doc

教参解说《断章》.doc

ID:55859854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10

教参解说《断章》.doc_第1页
教参解说《断章》.doc_第2页
教参解说《断章》.doc_第3页
教参解说《断章》.doc_第4页
教参解说《断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参解说《断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参解说】断章卞之琳的《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收入《鱼目集》。卞之琳自述:“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这便有点类似于20世纪20年代初以冰心《繁星》为代表的“小诗”,记录刹那感兴,试图阐发哲理。但《断章》在阐发哲理时既有精致的构图,又从多维度集中说明一个经典问题,同时饱含了情感,“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使它的智性表达比之前一般的“小诗”高明许多。构图玲珑精妙是这首诗给人的最直观感受。开篇“你站在桥上”只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看风景”却立即将“你”和读者的视线都拉向远方,画面变得开

2、阔,“你站在桥上”变得渺小,变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整幅画的局部。“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使画幅再次扩大,“站在桥上”的“你”和“你”所看的“风景”都成了局部,与它们相对的另一端是在楼上观看它们的另一个“看风景人”。在第一节诗中,静止的画面不断移动,这是空间上的变换。从第一节诗到第二节诗则完成了时间上的变换:人们看风景、尤其是站在桥上这样的户外看风景通常在白天,而在窗内望“明月”和做“梦”显然在晚上。而第二节诗内部又是空间上的变换,但不同于第一节是一幅画的不断推移和扩大,第二节是两幅画,并实现了“你”在画外与画内的转换: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里,“

3、明月”和“你的窗子”在画内,“你”在画外;而在“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中,“你”便进入画内。因此,虽然《断章》只有短短的两节四句,却构成了包含时间坐标在内的动态的四维图画。卞之琳本人认为,《断章》阐发的哲理“着重在相对的关联”。这首诗至少从三个方面表达了“相对”的辩证法。首先便是上述构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局部与全部、画外与画内、白天与黑夜,皆是“相对”。其次,是主客体的变换。“你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主体,是“看”这个动作的施动者;“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客体,是“看”这一动作的受动者;“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与“你”有关的事物是客体,

4、是“装饰”的受动者;“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又变成主体,是“装饰”的施动者。再次,便是具体与抽象的共存。“相对”是很抽象的哲理,但卞之琳以“桥”、“风景”、“楼”、“明月”、“窗”、“梦”等既富有诗意又简约日常的意象以及一系列流动形象的画面阐发了这一哲理。胡适在为汪静之诗集《蕙的风》所作序言里一面批评“浅入而浅出”的诗,认为过于肤浅幼稚;一面又批评“深入而深出”的诗,认为过于晦涩难解;而主张“深入而浅出”的诗。《断章》在以具体表抽象方面恰与胡适的“深入而浅出”暗合,也便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言近而旨远”的境界。总之,《断章》不仅将所阐发的哲理集中于

5、明确的一点,不枝不蔓不涣散,且通过多维度多方面的路径指向了这个点。尽管卞之琳认为《断章》“着重在相对的关联”,但李健吾在《答(鱼目集)作者》一文中坚持认为《断章》“着重在‘装饰’两个字”,“寓有无限的悲哀”,并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绝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对《断章》“着重在‘装饰,两个字”的论断未必合理,因“装饰”只是这首诗第二节的关键动词,第一节的关键动词是“看”,“装饰”难以概括全诗,但李健吾所说《断章》“寓有无限的悲哀”却是实情。《断章》诞生近80年来,对它主题的各种解读层出不穷,

6、但“诗无达诂”,多义多解、耐人寻味正是一首好诗的必备元素之一。所以,只有也应当将卞之琳着重的“相对”之智性与李健吾着重的“悲哀”之情感“相成”,才能更好理解此诗之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桥上看风景的那一个并不知道有另一个人在不远处的楼上痴痴看自己。“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简直不是“看”,而是另一个人对这一个人彼时彼景的想象,蕴含的是无尽的相思与惦念。“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日夜不休的魂牵梦萦。但所有这一切,那个“你”都是不得而知的,都是另一个人默默的关注,都是单向度的思慕。并且,“明月”虽是“装饰”了“窗子”,但“明月”分明

7、是这窗前一景的主角,没有“明月”的“装饰”,这窗便只是普通一窗,成不了一句诗,只是徒然一框,成不了一幅画;同样的,“你”也是“别人的梦”的主角,没有“你”的“装饰”,这梦只是苍白荒凉空洞无物,甚至充满苦痛、慌张与恐怖。“你”对另一个人如此重要,“你”却浑然不知,“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不正是“无限的悲哀”吗?情与智的浑然一体便是以《断章》为代表的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新诗的极大优点。在中国新诗诞生伊始,新诗人们主张直抒胸臆式的抒情。胡适在《蕙的风》序言中即认为,只要有真性情和深厚的内容,“就是直截流露的写出,也正不妨”;郭沫若在给田汉和宗白华的信中及其

8、他许多场合也反复申诉“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并且要“写”不要“作”,强调的亦是“直截流露”。可是这种抒情方式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