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

ID:5588973

大小:638.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7-11-13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_第1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_第2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_第3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_第4页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瘫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节瘫痪一.瘫痪的概念瘫痪是指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瘫痪是因运动神经元和周围神经的病变导致骨骼肌活动障碍,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之一。在判定瘫痪时,首先排除如肢体疼痛而不愿活动或不敢活动所致的运动受限,或帕金森病等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弛缓。【弛缓性瘫痪】弛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或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可由一个或数个相邻脊神经根病变所致,可仅侵犯某个肌群;或引起一个肢体瘫痪或单瘫(monoplegia),四肢瘫痪如Guillain-Barre综合征由多发性神经根病变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是因周围神经损害所致。二、分类下运动神经元(lowermotorneuron)是指脊髓前

2、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下运动神经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2、临床表现(1)肌张力:瘫痪的肌肉降低或消失;(2)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因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3)肌肉萎缩:较早发生(因脊髓前角细胞对肌纤维的营养作用发生障碍);(4)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3、定位诊断(1)周围神经①瘫痪分布特点:瘫痪肌肉与每支周围神经的支配一致,伴有相应区域感觉障碍;②临床表现:面神经受损时,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鼻唇沟变浅及皱额、闭目、鼓颊、露齿

3、等动作不能完成(周围性面瘫);桡神经麻痹时,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减退或消失;多发性神经病变时,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和皮肤营养障碍等。(2)神经丛:瘫痪①瘫痪分布特点:常发生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性肌肉瘫痪、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及感觉障碍。②临床表现:如臂丛的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等瘫痪,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出现感觉损伤,但手的小肌肉未见损害。(3)前根:瘫痪①瘫痪分布特点: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②临床表现:多因髓外肿瘤压迫、椎骨病变或脊髓膜炎症损害前根,常同时侵犯后根而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

4、性感觉障碍。(4)脊髓前角细胞:瘫痪①瘫痪分布特点:呈节段性分布的瘫痪,无感觉障碍。②临床表现:如损害L3使股四头肌萎缩无力,损害L5使踝关节及足趾不能背曲;损害C5前角细胞导致三角肌瘫痪和萎缩,损害C8~Tl引起手部小鱼际肌肉萎缩。前角细胞急性起病者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起病者肉眼可见肌束颤动(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识别,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性颤动(fibrillation)。附:舌下神经核进行性病变可见舌肌萎缩、肌束颤动,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球麻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及脊髓空洞症等。(二)痉挛性瘫痪1、概念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

5、而得名。上运动神经元(uppermotorneuron)是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Betz)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痉挛和牵张反射增强,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2、临床特点(1)整肢瘫痪: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若病损常引起单瘫、偏瘫(hemiplegia)、截瘫(paraplegia)、四肢瘫痪;(2)肌束颤动:瘫痪肌肉无;(3)肌萎缩:不出现,但长期瘫痪后活动减少,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4)肌张力:患肢增高;(5)腱反射:患肢亢进;(6)浅反射:减弱或消失;(7)病理反射:出现。附1:软瘫急性损害时,突然中断锥体束,抑制了肌肉

6、牵张反射而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期。附2:折刀样肌张力增高(clasp-knifephenomenon)在痉挛性瘫痪时发生,表现为上肢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伸肌较屈肌张力高,在被动伸上肢及屈下肢时,起始的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由于肌梭对牵张的敏感性较病前灵敏所致。3、定位诊断(1)神经解剖:下行的皮质脊髓束在延髓交叉到对侧,并陆续终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皮质延髓束在各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运动神经核。(2)临床特征:一侧锥体束损害出现对侧肢体瘫及脑神经瘫痪;双侧锥体束支配眼肌、面上部肌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咀嚼肌、咽喉声带肌、颈肌及躯干肌等肌肉的运动

7、,故一侧锥体束损害不会造成这些肌肉的瘫痪。一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仅眼裂以下面瘫,并不引起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症状。锥体束不同水平病损的瘫痪分布附3: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palsy)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引起声音嘶哑、饮水反呛、吞咽困难;不出现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保留,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常伴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掌颏反射亢进等(与舌咽、迷走神经核及神经损害所致的真性球麻痹不同)。(1)皮质(cortes)①破坏性病变:范围局限时引起对侧单肢瘫或对侧上肢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