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

ID:5589528

大小:5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19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_第4页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说理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分析简答: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3.

2、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

3、,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

4、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

5、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三.课文小结《王何必曰利》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3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 ; 掌握孟子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一则 内容探究(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说明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上 B、通

6、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君 (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文延伸: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

7、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但心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 三、学习第二则 (1)宋牼劝战的方式和条件是什么?明确:言其不利,有所遇。(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3)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明确:何必曰利——曰仁义而已(4)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明确:行仁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