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危害因素.doc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危害因素.doc

ID:55900617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3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危害因素.doc_第1页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危害因素.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危害因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或称生产性有害因素)。按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毒物,如铅、汞、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潜涵作业等)、低气压(高山、高空作业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射频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

2、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紧张或个别系统、器官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强度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度强阳光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劳动者发生职业性损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有接触机会,如生产中使用或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一定的接触

3、方式,如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间接途径,或由于意外事故;一定的接触时间;足够大的接触剂量(强度)。后两个方面是决定机体所受剂量的主要因素,又称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与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集体或个体防护设施等有关。生产车间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工艺和设备落后,缺乏集体和个体防护设施和管理不善,都可以增加职业危害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水平。在同一生产环境下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1)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如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质的作用;(2)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妇女接触职业危害因

4、素极易损害胎儿、婴儿的健康,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易受职业危害的影响;(3)营养差异: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肤疾病可增加吸收毒物的机会,患有肝脏病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功能。(5)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人能较自觉地采取预防危害的措施。上述五条,统称个体危害因素。具有这些因素缺陷的人,容易引起职业损害,这些人是工业卫生教育和预防工作的重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