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

ID:55947323

大小:92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6-17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接受课标新理念]课标导航     目标要求学习要点知识与要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经济区的形成了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和特点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原因体会古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主要因素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理解中原人口大量外迁的原因和经过和影响研究人口流动的社会条件思考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和过程及对江南的开发和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文化的交融认识江浙地区经

2、济发达的历史因素和社会条件历史博览:五胡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晋室的衰落与南迁,原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与汉族比邻,并先后建立了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四燕(前燕、后燕、北燕、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成汉、大夏等十六个北方政权。由于这些政权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即「五胡」)所建,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前赵、大夏、北凉为匈奴所建,后赵为羯族所建,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为鲜卑所建,前秦、后凉、成汉为氐族所建,后秦为羌人所建

3、。“五胡”统治北方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知识点1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知识梳理1、划分依据:①汉代司马迁根据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喝石以北四大经济区。②特点:多样性和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13专心爱心用心2、山东、山西地区:①地位: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②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政治中心的影响。3、江南地区①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很大,开发起步较晚。②原因:人口稀少,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

4、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4、龙门碣石以北①地位: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部分。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开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②原因:自然条件较差,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深化拓展1、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根据我国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可划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区域格局的基本框架,也就出现了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

5、,我国山东、山西就成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菽、麦、粟、高粱等耐早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半牧区。2、山东、山西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②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③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典型例题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农业中心的主要原因是①自然条件优越,

6、便于发展农业生产②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的开发③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④关中地区社会稳定,没有战乱发生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13专心爱心用心点拨:本题考查关中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经济发达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所学史实,分析鉴别各项。如自然条件、统治者重视、水利工程等。但是,关中地区多有战乱,④显然不合史实。知识点2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知识梳理1、原因:自然灾害、战乱以及政府的组织1、三次南迁高潮:①两晋之际一一第一次高潮。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7、,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②唐安史之乱以后一一第二次高潮。原因: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结果: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③两宋之际一一第三次高潮原因:靖康之乱。深化拓展关于人口迁移: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区流向人口稠密的黄

8、河中下游地区。二是北人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往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是内地民众流向边疆地区,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四是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五是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