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7节 透镜教案.doc

高三物理第7节 透镜教案.doc

ID:55960347

大小:21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8

高三物理第7节 透镜教案.doc_第1页
高三物理第7节 透镜教案.doc_第2页
高三物理第7节 透镜教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第7节 透镜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节透镜教学目的:1、结合棱镜的折规律,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两类透镜对光束的控制作用;2、知道薄透镜的主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的含义和特点;3、从实验获得对两类透镜成象规律初步明确的认识,理解实像、虚像的成因、条件及观察方法,为后面定量研究透镜成规律作好认识上的准备。重点难点:1、重点是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薄透镜的有关概念,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2、难点是光心概念,透镜对光束作用的深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及观察方法。课时分配:第一课时:透镜分类及透镜对光束的作用;第二课:两种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教学过程:一、提问:学生作图(两学生在黑板上、其他在纸上作)画出通过

2、各透明块的折射光线小结:(1)、光线通过透明块1、2、1,、2,与棱镜折光情况类似,射出光向底面偏折,其中透明块1和1,的折射棱角(两折切面间的夹角)较2和2,的大,所以对入射光的偏折角也较大;(2)、光线通过透明块3(中心部位)与透明平行板折射情况类似,射出的光线方向不改变,由于入射光线垂直于界面,所以射出光的侧移为零,仍原路进行。二、新课讲授:从提出的问题引伸:如果透明体的两个折射面为两部分球面(或其一为平面,其一为球面)则此透明体称作“透镜”1、介绍两类透镜。(图示并出示实物)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2、结合上述提问过渡,初步了解两

3、类透镜对平行光束的作用。(图示)明确:凸透镜对光束起会聚作用(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束起发散作用(发散透镜)3、介绍有关描述透镜的概念(1)薄透镜:指厚度<<球面曲率半径的透镜(2)光轴:过两球面曲率中心的直线(只一条;光线沿主轴通过透镜,方向不变没有移)(3)光心:是主光轴的一个特定点,即各光轴的共同交点。位置因镜而异要具体分析,对于对称的双凸、双凹透镜,光心正在中央厚度一处半。(光心的重要质是:还是通过光心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4)用心爱心专心焦点、焦距:凸透镜的焦点:指平行于主轴的近轴光束折射后都会聚透镜的另一侧主轴上的一点,为这些实际光线所交之点,因此是实焦点(F)显然一个凸

4、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且对称于光心——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f);凹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轴的近轴光束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束是发散的,反向延长线所交之点才是凹透镜的焦点(F)显然与入射光在透镜的同一侧。如果使折射光束直接入眼,则会认为光似来源于F点,因此是虚焦点,一个凹透镜同样有两个虚焦点且关于心对称——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f)4、两类透镜的符号表示法(图示)一、巩固新课:1、从透镜的有关概念中能否找出几条比较特殊的入射击光线?(图示)2、注意领会透镜对光束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并非仅看折射光形成会聚光束还是发散光束来确定透镜所起的作用。(图示)四、提问:1、凸透镜对光束有什么作用?在下述两

5、图中是怎样体现的?在图8(2)中眼所看到的光束好象是从哪一点直接发出的?2、凹透镜对光束有什么作用?在下述两图中是怎样体现的?在图9(2)中眼所看到的光束好象是从哪一点直接发出的?小结提问:并联系平面镜反射光束成虚像的观察方法初步了解透镜折射光束成虚像的情况。五、总结并举例应用:用心爱心专心指出利用透镜成像是透镜的一大功能。举照像机、电影放映机、放大镜等实例说明透成像应用的广泛。明确在高中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1。实验观察、定性了解;2。成像作图、深入领会;3。公式计算、全面讨论。本节先用实验研究透镜成像情况。演示实验:物距u的范围像距v的范围像的性质观察方法实例∞>u>2f2f

6、>u>ff>u>01、凸透镜成像:物距u的范围像距v的范围像的性质观察方法实例2、凹透镜成像:说明:实像、虚像的含义;折射光束成实像或虚像的条件;观察方法。(1)、关于实像:从同一物点发出的发散光束经透镜折射形成会聚光束后如能会聚于一点,则这一由实际光束会聚而成的光点就是对应物点的实像。观察方法:所成实像可直接用眼观察(可在下一节介绍)也可用光屏承接后观察。(2)、关于虚像:可联第平面镜反射光束成虚像的原理对比理解。同一物点发出的发散光束经透镜折射后仍形成发散光束。当我们注视入眼发散光束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虚像所在位置——就能看清虚像。作业:P207.(1)~(5)作在课本上用心爱心专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