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

ID:5598945

大小: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19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_第1页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_第2页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_第3页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唐洪张梅玲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儿童社会-道德发展领域中有关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概况回顾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领域有关情绪理解和归因的研究指出在损人者情绪归因研究中引入有关社会认知变量的必要性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儿童社会认知情绪归因分类号B844近10多年来有关快乐的损人者happyvictimizer现象[1]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这是一种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相脱离的现象即儿童虽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却认为损人者会感到高兴而在成人看来既然知道损人行为不对就应对此感到不安或愧疚对于这种现象

2、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进行了10多年虽然它是一个情绪归因的问题但主要在道德发展领域内进行有关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产生的原因另一个是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综观已有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情绪归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而现有的研究却很少考虑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发展这一变量的影响因此难以对研究中出现的不同结果进行解释本文将从分析研究现状入手对其中的社会认知因素进行探讨1研究概况对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儿童虽然了解有关道德规范但只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而未将它内化为动机[2]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儿童有关情绪归因受到其移

3、情能力的影响如果儿童注意到受害者的情绪反应他们判断损人者高兴的程度将会下降[1]但是这两种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被试会判断一个损人事件的旁观者感到不高兴[23]对于快乐的损人者现象如何发展变化这一问题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研究发现4―8岁是发展的转折年龄即4岁儿童基本是根据结果与意图的匹配关系判断损人者感到高兴而8岁儿童则已经能够根据损人者违反了道德规范判断他感到不高兴[2-4]但更多的研究却表明在4―8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有关发展是极为缓慢和微妙的但没有发现翻转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损人者的情绪归因中逐渐出现了冲突的情绪即被试判断损人

4、者可能感到高兴也可能感到不高兴[1,3,5,6]另外我国儿童中虽然也存在快乐的损人者现象但似乎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儿童的特点例如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自4岁起判断损人者不高兴的比例就占半数以上[4]也有研究表明[6]在假设的损人情境中我国儿童对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不同于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收稿日期2000―09―20-142-心理学动态2001年断两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判断虽几经波折但总体上是高兴的情绪占优势而对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判断从4岁开始就是不高兴的比例高于高兴的比例并且不高兴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上升到6岁绝大部分的儿童都判断自己作

5、为损人者会感到不高兴[7]研究中出现这样的复杂情况与变量的复杂性是紧密相关的复杂性来自两方面即实验情境变量的复杂性和被试变量的复杂性后者包括被试的道德认知水平社会认知能力以及文化和教育因素等而其中的社会认知变量与情境变量是紧密相关的被试对情境的知觉和解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而情境的复杂性使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对社会认知因素及其与情景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被试情绪归因的影响进行探查对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对损人者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2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对情绪归因的影响损人情境是复杂的而它所引起的情绪也是复杂

6、的那么这些复杂因素和复杂情绪在儿童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儿童又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分析推理的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儿童以下社会认知能力及其发展2.1儿童对行为动机和意图的理解能力及其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兴起了有关儿童的心理知识的研究[89]有关研究[10]表明儿童从3―4岁起就获得了对人类行为和情绪进行因果解释和推理的知识已经懂得人的行为基于其内心的信念beliefs和愿望desires例如他们知道一个人去某个面包厂买面包是因为他想吃某种面包愿望而他相信这个面包厂做这种面包信念这种基于某种信念和期望的行为将产生一个结果例如在那个面包厂没有买到想要的面包而这个结果将引

7、发人的情绪反应生气沮丧失望等情绪反应又会反过来修正和更新人的信念和愿望不再那么向往和相信那个面包厂儿童能够依据有关某个人的信念和愿望的信息来推测其行为也能据此推测人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有关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发现儿童是依据意图-结果的匹配关系来对损人者的行为做出判断的[2,4]这反映了上述心理理论在儿童情绪归因中的作用既然儿童知道人的意图动机情绪态度等心理倾向会影响其行为和对某事件的情绪反应而向他们呈现的社会道德事件可能为他们判断故事中主人公的这些心理倾向提供了线索他们是如何通过故事情境来判断主人公的品质的这些判断对他们的情绪归因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今后的研究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