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

ID:56017311

大小:39.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4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_第1页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_第2页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_第3页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_第4页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的班会课.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下的班会课提到班会课,老师们自然想到——班主任夹着教案,教案里张罗了一周以来的“好事”与“坏事”,然后往讲台上一站,滔滔不绝地开始了击浊扬清的45分钟,讲到兴致之处,信手拈来都是素材,甚至可能旁征博引而恨“上天不再给五百年”!提到班会课,学生们自然想到——台上老师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劈头盖脸、陈词滥调、说三道四、婆婆妈妈,甚至东拉西扯;台下“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部分则昏昏沉沉、麻木不仁、左耳进右耳出;“善于利用时间”的一部分则两耳不闻“室内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又是一节自习课。班会课是我们中学

2、德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这块阵地上的主力军,如果我们的每场改造学生主观世界的“战争”都是这么开展,德育质量从何谈起?失去德育辅佐,教学质量又从何谈起?然而对这种班会课的效果很少有人质疑过,更多的是“循规蹈矩”、“前赴后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思想层出不穷,这种社会振荡也势必反映到学生群体中,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具复杂性、多变性,已不是“老式”班会课所能“胜任”。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我们中学班会课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这里结合本人几年来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几点粗浅

3、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推进中学德育工作。一、班会课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现在我们呼唤新课程改革,强调应该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往往仅限于教学课堂,很少有人想到作为教育课堂的班会课也应该是这场改革的受益者之一。难道新课程就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吗?我认为作为德育课堂的班会课应该是这场改革的首要对象,在这种课堂上更应该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形成,必须以被教育者内在积极因素调动为前提。否则像传统教育课堂这样,台上老师是演员,台下学生是观众。那

4、老师说得再多对学生来讲也是如“过眼云烟”,甚至有时可能适得其反,激起逆反心理。因此,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能动性,通过学生群体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自我发现、自我深省的最佳教育效果。本人在这方面曾作过尝试。主要以较为成熟的班委为载体,把班会课让位于他们。假如过去一周班级出现问题较少,则采取班长汇报制。即由班长汇总各职能岗位班干部的一周班级工作情况,在班会课上向班级汇报。假如过去一周班级出现问题较多,或者次周有较多事务安排,则采取各职能岗位班干部汇报制。即由各班干部逐个上台向班级汇报一周工作。

5、这些汇报的内容主要有:好人好事的表扬,不良现象、违纪行为的指正,本岗位工作成绩与不足等。这种作法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锻炼了学生组织工作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途径。第二,这种来自学生群体内部的“自我表白”更具真实性,更具说服力,让受众不觉得是“事不关己”。同时这种自我管理,消除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距离,多一份亲近感,少一份压迫感,教育实效性就不言而寓了。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本人所带的一个2003届毕业班以其团结、上进被评为泉州市先进班级,该班班长也以其优秀的

6、组织能力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我还认为,这种层次的“自治”还属较低阶段,更高阶段的应该考虑在条件比较的成熟的学校、班级,开展“全民参政”活动。即对每一个职能岗位实行轮值制,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实现从被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切身体会教育别人的“不容易”。这样在角色还原以后才有可能懂得,如何“尊重”教育者辛苦的劳动,如何聆听教育者善意的教诲,如何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自觉配合班级工作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教育。二、班会课的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班会课不应该仅仅是归纳总结过去一周的班级工作,然后再布置下一周的

7、工作。如果仅仅是这样,就难怪学生有上面提到的如此表现了。试想每一个星期都要听一次千篇一律的“流水账”,谁能受得了!我认为主题班会不失为一种好形式。主题班会可以以当前时政为题,以中学生热点问题为题,以周围人与事为题,以本班焦点为题,展开讨论,寓教于乐。调动每个人的参与热情,在无形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青春期异性好感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既具有问题存在的普遍意义,也具有问题解决的价值意义,很多学校、班级也都开展过类似主题的班会。本人曾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在普遍出现的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组织开展“中学

8、生上网利弊谈”系列活动。通过实地调查问卷、个案现身说法、班会辩论、小论文撰写等环节,使大家最后形成了对沉迷网络之弊的共识。这种把德育课堂寓于社会舞台,寓于文学课堂的作法,一方面拓展了德育的阵地,另一方面也为德育提供了鲜活的载体。这次活动的后效就证明了这点,最直接的就是此后杜绝了本班学生不科学的利用网络行为,班风、学风也紧跟着上去了;甚至“动摇”了本校其它班级“网虫”们的思想,推进了整个学校“网络文明”的建设。我想,如果单靠老师传统式的一张“利嘴”,在台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