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

ID:56082440

大小:529.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16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_第1页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_第2页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_第3页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_第4页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必修一一、直线运动1.参考系(A)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2.质点(A)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作为质点。)3.位移和路程(A)表示质点的位置的变动的物理量叫做位移,位移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4.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5.平均速度(A),在直线运动中,不同时间(或不同位移)内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哪段时间来说的。6.

2、瞬时速度(A)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7.速率(A)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它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有时简称速率。8.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9.加速度(B)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10.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位移公式:;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改变的,他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

3、(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还具有以下特点:(1)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ΔS=aT2(2)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n=(3)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③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④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svotot1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

4、v-t图像(A)s-t图象。能读出s、t、v的信息(斜率表示速度)。v-t图象。能读出s、t、v、a的信息(斜率表示加速度,曲线下的面积表示位移)。可见v-t图象提供的信息最多,应用也最广。12.自由落体运动(A)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13.重力加速度(B)二、力1.重力(A)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产生,由于地球自转需要向心力的缘故。除南北两极外重力大小不等于引力大小除南北两极和赤道一周外,重力

5、的方向也不指向地心。重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被悬线吊着静止时拉紧悬线的力,也等于物体静止在水平支持面上对支持面的压力。1.形变和弹力(A)形变:物体的伸长、缩短、弯曲等等,总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他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条件:接触弹性形变两物体相接触只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滑动摩擦力(A)F

6、=μFNμ是比例常数,叫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条件:接触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跟物体间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静摩擦力(A)fm=μ0N大小,随拉力的变化而变化。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条件:接触接触面粗糙有正压力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不再增大,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表示为fm。正压力越大

7、最大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最大静摩擦力越大还跟两物体的材料有关两个相接触的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在0—fm之间的某个值.注意:(1)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2)摩擦力公式f=μN中三个量对应于同一接触面,N一般不等于G。(3)静摩擦力不要用f=μN计算,而要从物体受到的其它外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4.受力分析: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分析、求解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要明确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性质力的方向,并画出力的示意图。通常采用隔离法分析,其步骤为:1、明确研究对象,

8、将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2、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力,方向如何注意:(1)所有的力都是周围物体给研究对象的,而不是研究对象给周围物体的。(2)正确顺序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是“一重,二弹,三摩擦”的顺序,防止“缺力”和“多力”7.力的合成和分解(A)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一种等效替换的方法。一个矢量(合矢量)的作用效果和另外几个矢量(分矢量)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就可以用这一个矢量代替那几个矢量,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