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人教版.doc

ID:56113411

大小:6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人教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一、知识积累及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以出为坻()()然不动寂寥()无人翕()忽幽邃()犬牙差()互2.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的第四篇。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     、潭中的气氛。④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⑤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之A为乃记之而去3.余闻之也久D尔C乃乃记之而去尔远逝乃不知有汉惟手熟尔二、阅

2、读快车(一)课内阅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为,为,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

3、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3.翻译下列句子①全石以为底。   ②不可知其源。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5.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二)课外阅读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

4、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及前谛视()此其所以异也()或远立而濡其首()以为瀑状不过尔尔()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3.“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三、写作平台本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特征,生动传神。请以《仲夏之夜》为题,进行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要突出景物特

5、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少于500字。参考答案一、知识积累及运用1.huángquánchíyíliàoxīshuìcī2.①抒情议论散文②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③潭中景物小潭源流④六⑤B二、阅读快车(一)课内阅读1.坻屿岩2.C3.①整块的石头作为潭底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4.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5.略(二)课外阅读1.仔细看……的原因沾湿……的样子2.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3.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

6、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三、写作平台答案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