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

ID:5613219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20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_第1页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_第2页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_第3页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_第4页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某高层建筑屋顶薄壁钢结构安装技术探析  摘要:本文以某工程为例,阐述对钢结构安装工艺、临时支撑体系、施工阶段结构以及塔吊拆除工艺的研究,总结施工过程得到的经验,最终本工程是圆满完工。关键词:高层建筑;薄壁钢结构;支撑;安装中图分类号:TU39文献标识码:A1工程概况本工程建筑主楼结构176.23m,加上39m的薄壁钢管构成空间屋顶钢结构,屋顶结构外边线距地面205.23m。钢结构屋顶用的钢管结构中,面积最大的300mm*18mm,最小的60mm*9mm。钢管间用相关焊接,整个钢结构总重426000千克。整个建筑结构形状为“三脚凳”形,3个支脚均为倒锥形,整个结构靠11根铸钢件支撑

2、。工程特点和难点为:(1)吊装问题。屋顶管桁架内部在屋顶结构设计方案发生改变后无法满足吊装要求。(2)风荷载影响。主楼结构高176.23m,屋顶钢结构高达39m,高空风荷载影响严重。(3)吊装测量要求高。钢结构屋顶吊装封闭前是不稳定的,且同一个节点有数根杆件,因此吊装测量需要十分注意。(4)施工阶段结构稳定至关重要。由于屋顶结构高度高417m,且屋顶结构四周无结构依靠,在屋顶结构吊装封闭前都是铰接连接,整个结构不稳定,加重施工难度。(5)脚手架搭设难度高。2钢结构安装工艺研究2.1确定方案和技术路线本案例最后施工方案是:采用钢管桁架构成“三脚凳”形的空间结构。最后决定的设计方案中

3、采用的屋顶结构构件为薄壁钢管,但是,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和安全性,结构构件的面积都不大,最大的约1350~1400m2,因此需要刚管杆件很多,最多达两千多根。屋顶钢结构用钢管相贯连接,因此很多钢管是连接相交在一点,最多时13根杆件交汇在一点。如果现场安装存在很大困难,经过研究决定在先在工厂进行预拼。考虑到整体提升存在较大问题,因此用分块吊装施工。建模后通过和设计方沟通协调,本工程施工技术路线是:用分块吊装法由K5/50B塔吊完成3个支脚和支脚间联系桁架,使结构封闭后再在结构上装QM18、QW6屋面吊,拆除K5/50B塔吊后,剩余钢管构件散件吊装(见图1)。分块吊装即按设计方案将屋顶钢

4、结构分成若干块进行预制和拼装,然后进行吊装。分块吊装和散件吊装相比有一定优点:一、减少高空作业量,提高校正精度,同时相对安全;二、减少脚手架的搭设,减小对屋面荷载影响。分块吊装时须用脚手架进行稳定,分块吊装过程钢结构和脚手架交替上升,互为依靠,脚手架相对于散件吊装更简化,需要脚手架更少。2.2测量7屋顶需要杆件很多,纵横交错空间内很难有位置放置测量仪式,由于脚手架阻挡,在屋顶结构底部也不是架设测量仪器的好位置,无法直观进行刚测定位。有人提出将测量仪器设在脚手架上,但工人走动和吊装构件时会因震动影响测量。若跟普通工地一样用经纬仪和垂准仪无法满足钢构件安装校准要求,建模计算结果显示,

5、此项目所在地风速较大,施工中整个构件最大弹性将达57mm,工程施工中对构件定位至关重要。经勘测现场数据,施工方决定测量所有控制点和周线,修正后在大屋面上建控制网,将结构中所有横向构件投影到屋面,和相关控制轴线进项测放。分块吊装时要保证11根竖向主弦杆垂直度和标高偏差在控制要求内。底部空间与控制线偏差通过控制网设定来控制;通过设在核心筒内塔的专用测量台及参照11根向主弦杆与控制轴线间绝对偏差关系来控制上部结构构件与11根竖向主弦杆间相对偏差值。经设计方案不断优化,本工程最终吊装偏差位移控制在5mm内。3临时支撑体系研究据测量计算结果,初步审计脚手架规模:根据脚手架高度高过结构主体原

6、则,脚手架设计高度40m,脚手通道4道;12m高四管立竿底部、18m高双管立竿中部以及12m高上部。7本工程风荷载参数设置是根据本工程有关数据和要求且通过MIDAS软件进行建模计算,规模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通过以上计算结果,经专家论证确认,对脚手架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结果是:脚手架改为39m;15m高四管立竿底部、7m高双管立竿中部及19m高上部(见图3)。根据优化后脚手架搭设方案,再次进行MIDAS结构计算。计算结果符合设计受力要求(最大轴力33.8kN、最大位移36.1mm)。优化不是最终实施结果,因为施工过程中,我们根据遇到具体情况又进行优化,且根据优化情况计算,在建模计算

7、基础上减少相应部位脚手架。4施工阶段结构分析屋顶钢结构从3个支脚(标高+184.65m)到第1道相互连通水平桁架(标高+218.7m)间距34m,且支架间缺少稳固支撑,自身刚度不够支撑整体对支架产生的变形。钢结构屋顶底部是铰接形式,造成屋顶结构稳定得不到保证。因此屋顶钢结构吊装前要通过结构建模,分析每一施工状态的结构体系,满足结构分块吊装施工可行性。7抗风荷载结构建模结果分析,单脚手架固定作用和屋顶钢结构自身的相互依靠作用是不够的,须增加抗风支撑。但是39m的钢结构屋顶只有12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