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

ID:56147123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7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3页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4页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原理》复习提纲一、选择题⒈“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尼尔·诺丁斯B.科尔伯格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⒉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A.班杜拉B.苏霍姆林斯基C.科尔伯格D.杜威⒊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里可纳B.威廉·贝内特C.爱德华·怀因D.尼尔·诺丁斯⒋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威尔逊B.麦克费尔C.科尔伯格D.纽曼⒌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

2、标志()。A.《道德教育论》B.《德育鉴》C.《训育论》D.《德育原理》⒍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⒎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⒏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A.拉思斯B.萨沙C.科尔伯格D.诺丁斯⒐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3、D.对世界的关怀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C.隐性课程形式D.螺旋式结构⒒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A.“符号”课程模式B.“体谅”课程模式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D.品德教育课程模式⒓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自然论B.实践哲学C.神学D.儿童心理学⒔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非习俗水平⒕“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尼尔·诺丁斯B.科尔

4、伯格C.苏霍姆林斯基D.马卡连柯⒖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A.班杜拉B.苏霍姆林斯基C.科尔伯格D.杜威⒗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里可纳B.威廉·贝内特C.爱德华·怀因D.尼尔·诺丁斯⒘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威尔逊B.麦克费尔C.科尔伯格D.纽曼⒙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道德教育论》B.《德育鉴》C.《训育论》D.《德育原理》⒚德育的主要

5、功能不包括()。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⒛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⒚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A.拉思斯B.萨沙C.科尔伯格D.诺丁斯⒛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D.对世界的关怀21.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

6、C.隐性课程形式D.螺旋式结构22.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A.“符号”课程模式B.“体谅”课程模式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D.品德教育课程模式23.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自然论B.实践哲学C.神学D.儿童心理学2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非习俗水平25.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A、权威主义B、中立主义C、调合的立场D、儿童中

7、心主义26.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27.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A.知与行的矛盾B.知与情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D.受教育者对当前德育要求的反映与他们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8.下面,()是近代教育史上主要的课程论思想的代表人物。A斯宾塞B洛克C皮亚杰D尼尔·诺丁斯29.《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 B苏霍姆林斯基C杜德海姆D杜威30.一般说来,

8、狭义的德育专指(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法制教育D.道德教育31.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表明德育具有( )A.政治政治性 B.享用性 C.发展性 D.社会性32.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A.知情意行B.情知意行C.意情知行D.行意情知3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德育的()A.创造性特点B.长期性特点C.主体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34.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什么?()A、世界观教育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