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

ID:56224402

大小:800.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03-22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伊陕斜坡是一个延四走向的背斜。岩层由高向低,由北东至南西小于1。倾角延伸。经研究表明,气藏主要由横向尖灭的砂岩河流沉积形成。河流沉积的主要特征为多层纵向堆积,薄层交错的砂岩体。其砂岩体沉积相主要为二叠系深灰、灰黑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屮、粗砂岩夹煤层及炭质泥岩。由于砂岩在河床两边沉积,造成大牛地气出主力气层Z—的III1-1组具有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条件差、厚度小的特点。由于储层物性条件较差,各开发井均需要进行后期增产改造。所以,储层有效开发成为华北分公司技术研究人员一直追求的H标。(-)大牛地气田地层层序、储层特征分析1地层特征及层序分布

2、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伊陕斜坡是一个延西走向的背斜。岩层由高向低,由北东至西南小于1。倾角延仲。经研究表明,气藏的分布与其气藏构造和塔巴庙区块之间无物性关系。气藏主要由横向尖灭的砂岩河流沉积形成。其砂岩体沉积相主要为二叠系深灰、灰黑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屮、粗砂岩夹煤层及炭质泥岩。由于砂岩在河床两边沉积,造成山1-1为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条件差厚度小,南北走向的薄砂气层。含气砂岩的分布主要被沉积相条件所控制。三角洲平原沉积是山1・1砂岩的主要岩特征。河流沉积的主要特征为多层纵向堆积,薄层交错的砂岩体。因此气藏山1-1由河道床和砂泥岩多错层沉积而形成。木井设计钻遇

3、FI的层为山1-1气层,在大探1井、DPI井一带砂体发育厚度较大,可达12m以上。山1」气层在该区构造不发育,气层顶而相对平缓油层厚度分布稳定。大牛地气田地层层序分布情况见表2-k2储层特征2.1岩石学特征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岩石粒度以屮、粗粒为主,碎屑岩石英含量67-90.5%,长石含量0.7〜3.8%,岩性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岩石特征相似,碎屑颗粒含量平均为87.65-89.0%,其中石英平均含量68〜75%,长石平均含量1.4〜2.4%,岩屑平均含量24-30%0但在胶结物的成分和含量丄有明显差别,下石盒子组屮绿泥石、石英、高

4、岭石含量高;山西组胶结物屮普遍发育菱铁矿、口云石等自生矿物,而下石盒子组屮则不发育(见表l-2)o表1-2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岩石特征统计表碎屑颗粒含最填隙物含量(%)气层(%)杂基自生矿物石英长石岩屑泥质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菱铁矿方解石石英自云石其它盒345-900~2110-450~50-100~80~30~200~373.43.822.S434.290.40.15.4盒230-840~1410-640~180~140~250~180~100~60~30673.529.11.71.74.21.91.2盒125-94.50~598~730〜350-130-250-230〜400

5、〜450~3072.22.425.45.80.50.91.22.1」6ill222~950~205~710〜350~120~90~150~160~400-150-150-1368.12.429.56.50.70.31.00.52.50.80.20」ill125-1000-171~700~280-100~60~180~450-180~450-180~774.61424.17.10.40.091.00.8().60.51.0太233-9990.50-80.71~638.80-212.50~80.70-152.60-80.20~301.00-7.02.50-4431」0-2太原组储层岩

6、石特征明显不同于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突出表现在碎屑颗粒石英含量较高,平均90.5%,而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平均67〜75%;相应地,太原组在长石、岩屑含量丄则远低于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从泥质杂基的含量上对比,太原组则与下石盒子组的盒2气层组相近,平均含量为1.7〜2.5%,而盒1气层组与山西组的泥质杂基则平均为4.3〜7.1%;从胶结物的成分和含量上,太原组与山西组接近,均含有菱铁矿、褐铁矿和白云石等自生矿物,而下石盒子组未见,石英胶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2.2物性特征总体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储层为低孔低渗,其屮盒3段储层物性相对最好,平均孔隙度10.27

7、%、平均渗透率1.36mD;其次为盒2、太2段储层,盒2平均孔隙度为8.66%,平均渗透率0.73mD,太2平均孔隙度为&58%,平均渗透率0.7mD;血盒1、III2.山1段储层物性相对较差。盒3段储层孔隙度分布为双峰,集屮在2〜6%和10〜14%区间内;渗透率分布不集屮,扣除非储层样品,在0.8〜1.6mD的区间内分布频率最高。盒2等其它气层组储层物性特征类似(表1・3)。表1・3上古生界储层物性统计表气层组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mD)样品数(个)盒310.271.3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