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

ID:56229021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22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_第1页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_第2页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_第3页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_第4页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师退生进”: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一、“师退生进”是什么“师退生进”可以分为良性互动的两个方面,一面是“师退”(教师退),一面是“生进”(学生进)。1.师退:主宰→主导→指导教师退,是指教师的教要退出课堂教学的中心。新课程中的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教师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一点,似乎并不成什么问题。但是,在当前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专家论述,仍然高调宣扬“教师为主导”论,这却从侧面反应了新课改仍然没有彻底确立“教师为指导”的观念。教学论的“主导”,并不是哲学范畴的“主导”,也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它只是一个因长期使用而约定俗成的并不严谨的

2、说法。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把“主导”理解为“以教师指导为主”,这就很容易回到“教师为主宰”的立场上去。有人把“主导”理解为“教师以指导为主”,这才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为指导”的观念。确立“教师为指导”,首先要摒弃“教师为主导”这个并不严谨的流行口号。有人会说,摒弃“教师为主导”,与新课程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相抵牾。这里混淆了两个范畴,一是教学范畴,一是管理范畴。指导属教学范畴,组织属管理范畴。诚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唯一的成年人,他是学生课堂学习法定的领导者。传统课堂,常常并不区分教学和管理,一面拿教师作为管理者的地

3、位去加强“教”的地位,把教师变成“主宰”者,于是“主讲”(满堂灌)“主问”大行其道,一面又严重忽视对学习活动的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重教学轻管理”加剧了“有教无学”的现象。狭义的教学(本文的讨论,取狭义的教学),应该严格区分教学和管理。“师退”的题中之义,提倡“教学退,管理进”。即教师在教学方面要退到指导者的立场上,把学生的学习推向教学的中心;在管理方面,教师又要树立组织者的意识,改革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帮助学生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贯彻“教师为指导”,关键在“限教”。一是限制教的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二是限制教的时机,先学后教,教师指导要以学生学习为基础,

4、因学施导。三是限制教的内容,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学不会但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会的,教师也不教。四是限制教的方式,教师的教主要只能采用激励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现艺术地教、科学地教、民主地教。2.生进:客体→主体→主人学生进,是指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中心,学生不过是被灌输的客体。对学生而言,上课就是“听课听课再听课,做题做题再做题”,很少有过真正的学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人的主体性,其内涵包

5、括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发现人的主体性,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改写了对“学习”的定义。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对经验(知识)的重新解释和重新组织。实现真正的学习,只有教师方面认识到“学生为主体”是不够的。近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两个说法同时被广泛提及,后者出现较晚但有逐渐加强之势。这两种说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核心。从教师方面看,多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开始尊重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超越性。但是,从学生方面看,他们的主体意识还有一个唤醒的过程。只有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

6、更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的提出,便是着眼于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贯彻“学生为主人”,关键在“让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他得学会让他们学。”【1】“让学”的关键在于“归还”。一是归还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本来就是学生的,所以教师不得以教的名义随意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二是归还学生的学习平台。课堂要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合作和展示提供平台,课堂要变“教师表现的平台”为“学生表现的平台”

7、。三是归还学生阅读教材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让学生亲自经历并体验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的探究过程。四是归还学生对教师指导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勤学善问,教师要因“问”施“导”,顺学而教。二、“师退生进”不是什么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这场以“师退生进”为特点的卓越课堂改革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批评新课堂“学生坐圈圈儿,教师靠边边儿,上课发篇篇儿,考试零蛋蛋儿……”这里面,固然有教师们对新课堂改革理解不够透彻的因素,也应该看到,当下的一些新课堂改革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下面,笔者着重分析新课堂改革的四大误区。1.

8、“师退生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