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走1.doc

让孩子自己去走1.doc

ID:56234195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2

让孩子自己去走1.doc_第1页
让孩子自己去走1.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让孩子自己去走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孩子自己去走走——《给教师的建议》第61条案例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观点:我使儿童注意到这种或那种现象,努力使儿童看出目前对他来说还是隐藏着的、尚未理解的联系,促使他产生一种要找出这些联系的实质和弄懂真理的意向。——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61条P204案例:偶尔看少儿频道,有个节目充满着难得的探索意味。这一期的主题大概是“怪坡之谜”,主持人先以“中国功夫”卖了个关子,意思是说自己功夫了得,“徒弟”——8名小学生更是得自己真传,可以用“气功”推重物上坡。然后“趣味三关”开始,8名小学生分为两队,分别以竞赛的形式,以空

2、骑(脚不蹬)自行车上坡、指推面包车上坡、实验揭秘这“三关”内容来寓教于乐。这个节目非常吸引人,“几乎”获得了成功。应该是最有价值的——看两队学生如何揭秘。第一队学生拿着主持人提供的指南针进行检测,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怪坡的磁场有异。还没有等学生自己检验结论,老师(最后才从字幕上得知是老师)出现了,“轻轻松松”地用两个吊着的小砝码就否定了学生的结论。第二队学生用流水、乒乓球等试验,证明怪坡“看似上坡,实则下坡”的特性。这时,一名小学生一语道破:“是视觉误差导致的怪坡之谜。”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很可惜,没有就这

3、一点继续下去。我感觉,因为第一队小朋友还处于“失败”的位置。所以,接下来又安排第一队同学借助金属棒的滚动证明怪坡就是怪在视觉上。我认为,此时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应该让学生观察、发现“视觉是怎样误导我们的”。很可惜,老师又出现了,三言两语告诉大家是由于怪坡边尽是山、斜坡等物,没有一个水平的参照物。节目结束。我想,关键处总是老师“横空”出现,责任不在老师,不在主持人,甚至也不在节目组。因此,这个节目的第三关的价值,与一、二关类似。最有价值的,最能被称为“实验”的其实就是第一队的那次失败。剩下的,都不能称之为“实验”

4、。其实,失败就是告诉你,有价值的东西马上就要出现了。可在节目中,在课堂上,学生总是一次次地与它们失之交臂。这是为什么呢?反思:如果我们能用录像机记录下课堂,再鼓起勇气去观看,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1、我们布置了思考任务,想让学生去思考,却惧怕学生思考带来的安静。或自说自话,不停地大声安慰或暗示学生,打扰他们的思绪;或在班里不停地走来走去,毫无征兆地停留在一名学生身边,注视着他的学习。2、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意无意地重复学生的答案,究其原因,可能是怕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3、提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全班学生都在积极思

5、考。突然,班里的“智多星”举手了,教师马上让他回答。结果,一个接近完美的答案出炉了。等等以上现象,都是教师“怕”学生的现象。可笑吧,我们盼课堂生成,却实际上怕生成;我们盼学生成长,却在实际上阻碍着学生的成长。有人给教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教师就像高速路上的指向标,把车子引上路,接下来就是车子自己跑的事了。探究之初,学生需要教师引上路;困惑之时,学生需要教师搭一座桥。这“引”和“搭”都没有丝毫“替代”的意思。   让学生去走一走、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哪怕是失败,因为终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