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

ID:56256491

大小:1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1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_第1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_第2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_第3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内容简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第5节第一课时。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教学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体会错位相减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

2、过经历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

3、谨。三、设计思想《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这一目标本人认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发展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9~22岁的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期,高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关键年龄段,作为数学教师应因势力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对新课加以巩固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对弱势学生更多的关心。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

4、运用。教学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准备:包括资源的收集、课件的制作、活动的准备等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5及配套光盘2.两种教材的主要差异对比五、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3(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如图,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它各边中点相连得到第2个正方形,依此类推,这样一共画了10个正方形。求

5、(1)第10个正方形的面积(2)这10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对于(2),可用多种方法计算结果,若要改为前100项和呢?问题2:某人年初存入银行1万元,年利率为p,5年后本息和为多少万元?这5年本息和共有多少万元?对于(2),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5项和的问题,如何求解?有没有一般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板书题目)【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师生互动,探究问题1.师生共同探讨一般等比数列前n项和:即(教师板书推导过程)2.可以看做是每项都是常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相乘的和,如果把其中常数列改为我们熟

6、悉的等比或等差数列,那又如何求和呢?问题3:提示:若将每一项均为的常数列改为一般的等差数列,如何求和?还是要利用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常数,大家课下完成。问题4: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求和:3【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三)例题讲解,形成技能例1.求等比数列(1)求前64项的和.(2)第5项到第10项的和?(3)前2n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介绍本题背景,由学生口述思路即可。例2.在等比数列中

7、,,求与.解法1:,解得或解法2:当时解得(舍)或当,综上:或思考: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求的值。分析:(1)基本量法:而:【设计意图】由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学习完成,教师适时点拨。通过点评加深学生对公示的理解,渗透了学生的洞察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2)寻找共性:均是三项求和3【设计意图】在学生完成一定的巩固练习后,思考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四)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