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

ID:56256782

大小:1.43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6-04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_第1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_第2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_第3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_第4页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科版初中物理课件八下7.2《静电现象》.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静电现象探索更小的微粒想一想: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能不能再分呢?2.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意思:一尺长的木棍,一天砍去一半,万世也砍不完。说明:物质可以不断地往下分。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一、分子是有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二、分子的种类:1.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化合物分子单质分子碳原子介绍微观与宏观: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从而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石墨的原子模型金刚石的原子模型富勒烯

2、原子模型原子还可以再分吗?活动7.4:摩擦起电将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让它靠近小的纸屑你看了什么现象?现象: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纸屑经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思考:通过摩擦的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呢?活动7.5:两种电荷比较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的性质是否一样?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应用: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思考:1、摩擦

3、前塑料尺是不带电的,这说明什么?2、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为什么摩擦后的物体会带电?猜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分子和原子都不带电。汤姆逊:发现电子的伟大人物19世纪末,电学兴起,这提供了破坏原子的方法。在低压气体下放电,原子被分为带电的两部分。1897年,美国的汤姆逊在研究该两部分电荷时,发现其一带负电(称为电子),而另一个较重的部分则带正电。这一事实说明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枣糕”模型比较典型的原子模型有1904年,J.J.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汤姆生

4、认为:原子就像蛋糕一样,而电子就是镶嵌在蛋糕里的枣子,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蛋糕上。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绕核高速运动。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粒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中子不带电,和质子一样大小。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猜想,认为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大分子核外电子中子质子原子原子核化合物单质分子夸克夸克生活物理社会电子加速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