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ID:5640679

大小:2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20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课时练习题及答案第十三单元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作业]命题报告考查点难易度简单中档稍难百家争鸣及孔子的思想2、3、4111孟子及荀子的思想道家及法家思想6汉代儒家思想的演变8、9710、12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D①②

2、③正确,④不正确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①②③分别从思想、政治、化方面阐述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而④所说的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是唯心主义,故选D。答案:D2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已于2010年元月22日首映,片中南子问孔子:“听说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个‘人’字里面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呢?”下列对“仁者爱人”理解不正确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苛政猛于虎也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意无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待人宽容,统治者的以德治民等。答案:D3(2010•广州模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  )A儒家B道家法家D兵家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意思是: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成就仁德的。因此这体现儒家中“仁”的思想,故选A。答案:A4自198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到2010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届教师节。可是近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  )A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B在政治上

4、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这个建议是基于孔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选A。答案:A(2010•宿迁模拟)西南旱情牵动着世人的心,2010年3月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到云南村民王顺生家,王顺生老伴起身,想进屋倒茶水,温总理微笑着婉拒:“我不能喝你的水,运一点水不容易。”20日晚上,温家宝分别主持召开基层抗旱救灾工作座谈会,指出,抓好抗旱救灾工作,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孔子B孟子庄子D韩非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5、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民的地位、作用给予充分的提高,故选B。答案:B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①②③④四项皆符合题意。答案:D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

6、名百家之言”。这种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统治策略的变化与调整,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体现了时代的变化,选B。答案:B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7、能力。“有善质而未能善”,说明其主张“性本善”;“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说明其主张“君权神授”,应选D。答案:D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这样做是为了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是“天人感应”学说,选A。答案:A10(2010•南京调研)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物,我们可以从

8、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A儒学在汉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