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

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

ID:56413654

大小:1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23

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_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_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下册 19.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1.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重点)2.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解决有关问题.                  一、情境导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为对角线,BC=6,BC边上的高为4,你能算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类型一】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求线段长已知:▱ABCD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的周长比△DOA的周长长5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各边的长.解析:平行四边形周长为60cm,即相邻两边之和为30

2、cm,△AOB的周长比△DOA的周长长5cm,而AO为共用,OB=OD,所以由题意可知AB比AD长5cm,进一步解答即可.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B=OD,AB=CD,AD=BC.∵△AOB的周长比△DOA的周长长5cm,∴AB-AD=5cm.又∵▱ABCD的周长为60cm,∴AB+AD=30cm,则AB=CD=cm,AD=BC=cm.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相邻两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差等于邻边边长之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二】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OD=OB,DC∥AB,推出∠FDO=∠EBO,证出△DFO≌△BEO即可.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D=OB,DC∥AB,∴∠FDO=∠EBO.在△DFO和△BEO中,∴△DFO≌△BEO(ASA),∴OE=OF.方法总结: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线段的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类型三】判断直线的位置关

4、系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O点,点E、F分别是AO、CO的中点,试判断线段BE、D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出OA=OC,OB=OD,利用中点的意义得出OE=OF,再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对应边、角相等,最后根据平行线判定得出BE=DF,BE∥DF.解:BE=DF,BE∥DF.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E,F分别是OA,OC的中点,∴OE=OF.在△EOB和△FOD中∴△EOB≌△FOD,∴BE=DF,∠FDB=∠EBD,∴BE∥DF.∴BE=DF

5、,BE∥DF.方法总结:在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时,如果有对角线的条件时,则首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方法解决问题.探究点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ABCD中,(1)如图①,O为对角线BD、AC的交点.求证:S△ABO=S△CBO;(2)如图②,设P为对角线BD上任一点(点P与点B、D不重合),S△ABP与S△CBP仍然相等吗?若相等,请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AO=CO,再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解答.(1)证明:在▱ABCD中,AO=CO,设点B到AC的距离为h,则S△ABO=AO·h,S△C

6、BO=CO·h,∴S△ABO=S△CBO;(2)解:仍然相等.证明如下:连接AC交BD于点O.在▱ABCD中,AO=OC,由(1)可得S△ABO=S△BCO,S△APO=S△CPO,∴S△ABO-S△APO=S△BCO-S△CPO,∴S△ABP=S△CBP.方法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另外,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性质之后的内容,与前面章节的知识联系紧密.课堂上要加强解题步骤严密性和规范性的训练,在观察、

7、操作、推理、归纳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