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ID:56449917

大小:606.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20-06-18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_第1页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_第2页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_第3页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_第4页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存在。和谐中庸之道中庸:中和可常行之意。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中庸之道在本课中的具体体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中庸之“中”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

2、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就会失去平衡。(一)德(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其:表揣测语气。(6•29)“民鲜久矣”的原因是什么呢?“中”的观念“中”观念最初源自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与弓箭发明使用有关,本义为射击“中的”之意,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由此衍生出了“中央之中”的意义,“中”观念发展早期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强化中央权力的绝对性。(6•29)“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从伦理学角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

3、突出“久矣”。(6•2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政”到“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要在统治者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6•29)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因此,“(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人们已经好久做不到了)!”(6•29)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

4、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二)行(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然则:这样,那么。愈:较好,胜过。与:语气词。犹:如同。(11•16)子贡为什么会问:“然则师愈与?”这也是我们平时认识问题时的一个误区。你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11•16)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11•16)联系生活,找一些过犹不及的例子。宋时秦桧hui的私人办事密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臣送来一卷地毯,大小尺寸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聪明而狡猾的秦

5、桧想到,他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到自己密室中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除掉了。(11•16)“过犹不及”的害处: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会使心灵窒息。教育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一样会无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与:跟。比:靠近。(4•10)与人交往要有度,要以何为依据?它的标准是什么?“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这就是君子。(4•10)这一章里孔

6、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中道,即无过无不及。必:一定。有所:有……的事情。(13•21)孔子为什么要说“必也狂狷乎”?狂者、狷者也有可取之处。他们往往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13•21)狂者、狷者各在什么情况下更值得提倡的?(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

7、者恶之。”何如:如何。(这个人)怎么样。其:那些。(13•24)你对“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怎么看的?(13•24)这章中孔子谈到了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原:通“愿”,谨慎老实。贼:破坏者。(17•13)在你的周围有类似“乡原”的人吗?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17•13)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