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

ID:56670165

大小:18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03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1 湘教版必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总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型新授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时4课时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

2、、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的价值观。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2.时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五带范围和天文四季的划分。难点1.恒星日、太阳日

3、的概念,时差的计算。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自转基础知识自转的意义地球基础知识补充知识:一、描述地球大小、形状常用数据极半径:6356.8千米赤道半径:6378.1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经线和纬线(一)经线1、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又称子午线。2、经线特点1、是半圆

4、2、长度相等3、指示南北方向(二)纬线1、纬线特点:(1.除极点外,皆是圆圈;2.赤道最长(4万千米),往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两极为点;3.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经线形状特征 圆半 圆长度 赤道最长相等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指示的方向东西南北度数范围 180° 360°0°的确定 赤道 本初子午线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递增 0°向西向东各增大到180°三、经度和纬度(一)经度1、定义: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2、本初子午线: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3、东

5、、西,两个半球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二)纬度1、定义:这个地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纬线的应用:划分南、北半球;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练习:答案:1B2D3B4A1、地球仪上,0°纬线与0°经线相比A正好相等B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C0°纬线稍长D0°经线稍长2、某一地点,以北是北半球的高纬度,以南是北半球的中纬度,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该点位于:A北极圈,经度180°B北纬60°,经度18

6、0°C北极圈,东经160°D北纬60°,东经160°3、下列关于纬线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纬线都自成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都相互平行4、纬度相差1°的经线长度A在任何地方都相等B在任何地方都不相等备课札记C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D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长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一、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1日探究1地球自转的周期(运用图解法分析)〖生〗阅读教材,

7、完成P16活动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件显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分步显示讲述:〖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

8、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生〗学生回答。〖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