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

ID:56779309

大小:85.74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0-07-09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检测卷(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测试卷(二)语文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联系起来考察,以朱光潜为代表。他的《诗论》主要从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文艺心理学、音韵学等方面

2、来建构他的诗歌美学体系。他谈到了诗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节奏、声韵,诗与散文,诗与画等一系列诗学命题。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是其主要论题之一。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本是混合的,韵和顿对新诗很重要。这就比那些纯粹从朗诵的角度去谈朗诵诗的言论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也更富启迪作用。与诗歌音乐性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质性问题。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当时不少抗战诗类似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所以,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

3、糾正时弊的效用,而且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总之,朱光潜的《诗论》对于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这以朱自清为代表。他的《新诗杂话》就是讲“新诗的现代化”。他考察了新诗从“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的路向,得出了新诗从说理向抒情发展的结论。其实,到了抗战时期,叙事性已经成为新诗主要的美学追求。他认为新诗要向外国诗歌形式学习,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不妨取法于歌谣。这种谨慎对待新诗向民间诗歌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

4、题上开放而又犹豫的心态。也就是说,朱自清没有因为新诗的现代化而去否弃新诗的大众化。同时,朱自清还从内容上肯定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为扩大诗的感觉天地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朱自清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新诗现代化的。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西方文学资源结合起来探讨,这以李广田为代表。李广田的诗论属于印象主义式诗歌理论批评。他最有名的诗论专著是《诗的艺术》。他声明自己的基本诗观——“我以为那最好的作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精髓,在承认新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突

5、出了形式对新诗尤为重要的地位。他所谓的新诗形式,指的是作品技巧,即章法、句法、声韵、格式、用字等。当然,这并非形式主义的纯技巧论。他主张的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观点也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反拨与校正。正是用这样的评价尺度,他充分肯定了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在“格法与韵法”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也充分肯定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说冯至的十四行诗像一个水瓶,可以给那无形的水一个定形;像一面风旗,可以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摘编自杨四平《四十年代现

6、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论》以大众化、音乐性、抒情性为研究新诗的角度,对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意义重大。B.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C.“不必”又“不妨”取法歌谣,体现了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的矛盾心态。D.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品”。【答案】B【解析】“进行了严肃批评”于文无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

7、章以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为论据,阐述了他们研究新诗大众化所体现出的各自的特点。B.文章材料翔实,既有直接引用,如“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又有间接转述。C.第一自然段以一些似政治标语口号的抗战类诗的缺点为例,论述了朱光潜从音乐性角度研究新诗的优点,使论述更具说服力。D.文章层次清晰:整体上运用递进式结构,同时每一段都运用“总一分---总”结构。【答案】D【解析】“每一段都运用‘总一分一总’结构”错,文章一、二两段运用了“总一分—总”结构,第三段是“总一分

8、”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缺失了抒情性,朱光潜的研究对这一弊端起到了纠正的作用。B.朱自清认为“说理——抒情——叙事”是新诗从“五四运动”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发展走向。C.李广田特别强调内容对新诗的重要性,这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校正。D.在卞之琳的眼里,冯至的十四行诗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答案】A【解析】B项,“说理一抒情—叙事”错,原文是说“从说理向抒情发展”;C项,从原文可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