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

ID:56840317

大小:3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7-15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_第1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_第2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_第3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_第4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2、。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1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起舒缓语

3、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

4、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1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

5、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1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

6、“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7、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1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2、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