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脉经课录.doc

德胜脉经课录.doc

ID:56916892

大小:2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7-24

德胜脉经课录.doc_第1页
德胜脉经课录.doc_第2页
德胜脉经课录.doc_第3页
德胜脉经课录.doc_第4页
德胜脉经课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胜脉经课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节三首脉歌脉诊不好学,但是,只要背熟我总结出的以下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可以领略到脉诊的精髓,走进脉诊的大门。这三首脉歌就是:八要脉歌浮脉皮上求沉脉肉里头数脉跳得快迟脉慢悠悠虚脉应无力实脉力撞手长脉超尺寸短脉关中凑相近脉浮洪濡芤革散连沉伏牢弱五千钱迟结涩缓脉难行数动疾促分实寒虚细微代或见短实紧长滑指下弦六纲总领莫相忘相近相似脉勾玄相反脉浮沉迟数正相反虚实促结也难缠洪细滑涩莫相论缓疾长短更无缘再强调一遍:只要背熟了上面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等于踏进了中医脉诊的大门。第三节浮脉什么是浮脉呢?(凡引用经典著作中的原话,均用粗体隶

2、书字标出,以示尊重。对于总结的文字用稍大一号的宋体字,以引起注意)。“八要脉歌”里说:“浮脉皮上求”,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诊脉时,我们所用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如果哪个手指下能清晰的感觉到脉搏跳动,那么,这个手指下就很可能是“浮脉”。我上面说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放到病人所对应的“寸、关、尺”的部位上“,那么怎样才算“轻轻”呢?我们在讲“三部九候”的时候,曾经讲过,“在诊脉时轻轻按压,称为浮取。再加一点劲,称为中取。使劲按至骨上,称为沉取”。这里面,“浮取”就是要得到“浮脉”。“中取”的到的就是“沉脉”。

3、而“沉取”则是取“伏脉”这里面说的“轻轻”,是个什么样的力道呢?医者体力不一样,患者体质不一样,这个人说的轻,到那个人就可能说成重。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在《王叔和脉经》里面,对摸脉的轻重是这样描述的:“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医生诊脉必须用轻重不同的力量,怎么说呢?是这样:刚开始诊脉时手指的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

4、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主肺部的疾病。手指用六颗豆子的力量,是压到血脉,主心的信息。如果手指用九颗豆子的压力,是压到肌肉而得到的脉象,主是脾的信息。如果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与筋相平而得到的脉象,主肝部的信息。如果按到了骨上,稍抬手就感到脉来迅速,主肾的脉象。这段文字,是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首部脉学专著中,就形象的利用豆子的重量来形容摸脉应该所用的力量。但是,请注意,到了此时,可还没发展到“三部九候”,它每部总共用了五种力量,加上“上、中、下”三部,总共是“三部十五候”。但是,它很形象的说出了摸脉所用力道的具体数值。而近几百年来,经过很

5、多先贤的努力,将“上、中、下三部十五候”,简化为独取腕部寸口部位的寸、关、尺三部,每部只用三种力道,而形成了今天的“三部九候”。“三部九候”所用力道的第一候,即浮取时“力量要象三粒豆子的重量,在接触到病人的皮肤时就能感觉到病人的脉象”,即是当今的“浮脉”。而中取,手指用十二颗豆子的压力即是当今的“沉脉“。手指用到了十五颗豆子的压力,就是现代的伏取,脉所号的是“伏脉”。可参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寸口的寸关尺三部:以挠骨茎突为准,其梢为内侧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每手寸关尺又有浮中沉(举寻按)三

6、种指力(三候),三三为九,故为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三部九候”里有个名词要说明一下。就是用三种力量时的名称。由于古书的版本不同,或因流派、传授不同,有的叫“浮、中、伏”,有的叫“浮、中、沉”,有的叫“举寻按”,到底我们应遵循哪种呢?实际我们应遵循哪种都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实质就是在号脉时我们使用的上、中、下三种力道。本人为遵从老师的教诲,仍按“浮、中、伏”来讲授。“三部九候”是现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号脉方法。几百年来,不管是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流行的方脉书籍,以至

7、中医晋级的考试,莫不以此为准。但是,“三部九候”的学说,是不是无懈可击了呢?我个人认为“三部九候”的学说,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自古错到今的错误说法。但是,为了讲的明白,听的方便,我们还是把这个错误放到以后再讲,具体参见第三章“三部十二候”。  我们接着讲浮脉。我们上面讲了如何定摸脉的部位、如何确定摸浮脉所用的力度,下面我们还要知道摸浮脉时的感觉。也就是说,什么感觉是浮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古人和古书中是如何讲浮脉的。《王叔和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翻

8、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摸脉时)寸、关、尺上的手指,如果梢向上抬,(也就是刚刚压在皮肤上),觉得脉跳动的很大,而使劲下按,脉跳动力量的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