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

ID:56920499

大小:6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24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第二课《匆匆》(散文) 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

2、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课后第2题)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

3、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6.背诵《明日歌》。  7.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

4、,日月如梭。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第三课《桃花心木》(写作特点:借物喻人)背诵第4、13、14自然段。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

5、人的表达方法。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课后第2题: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

6、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③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作者桔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背诵第7、11、12自然段。  1.本课以时

7、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腊月初八、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四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回顾.拓展二》  (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