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

ID:56956969

大小:4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28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_第1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_第2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_第3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_第4页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国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说课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课题: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各位专家,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一课时。以下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向各位专家汇报我是如何研究教材、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一、说教材分析1.从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数列》第三节。(1)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2)进

2、一步学习数列知识和解决一类求和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有力工具。(3)渗透的类比、错位相减、分类讨论、方程等丰富的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1)积极因素: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从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2)不利因素: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3、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加强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分类讨论,方程等思想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亲历解决问题过程,学生能够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并通过挖掘历史小故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感受数学的美。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初步运用。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

4、推导方法。二、说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是我校高一会电班学生,学生总体基础不好,但学习氛围不错。(2)中职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一定的方程思想。(3)学习积极性尚可,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水平参差不齐。三、说教学方法教法分析:1、趣味漫画故事引入课题,为公式推导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2、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使学生在思考中认知,在探究中归纳

5、,在实践中总结。整个设计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实施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学法指导:新课标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从类比中探索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和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铺垫新知1、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之间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特点: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从而为“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

6、前项和埋下伏笔。(二)、创设情境,兴趣导入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我选用下面的漫画故事引入新课,话说李总所在公司由于资金不够,于是向王总所在的小额贷款公司借钱,王总一口答应:“行,从今天起,在一个月(30天)内,我每天向你公司注入资金10万元,每天如此;而作为回报,你第一天返我1分,第2天返我2分,第3天返我4分,以后每天返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这一个月结束。如果你觉得没有问题,我们马上可以签合同。”【问题】假如你是李总公司的会计,请你帮忙分析,合同能不能签?【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使其明白学习数学

7、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通过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快建立起数学模型(结合课件展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因此教学中我着力在这儿做文章,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我引导学生观察(1)式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探究,逐步引入错位相减法。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求出特殊的等比数列的前30项和,引出课题。(三)、类比联想,推导公

8、式【设计意图】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上述例子进行类比、联想,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由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四)、公式运用,深化知识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思维不够全面,在这里我不忙揭破q=1不成立这种情况,而是设置了下面两道练习,让同学们从纠错中发现问题,从而加深对公式的认识。【练习1】完成下列各题中的求和问题:【设计意图】(1)熟悉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直接应用但是注意数列的项数。(2)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