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doc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doc

ID:57022414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31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doc_第1页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doc_第2页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分类:教育教学研究阅读数:(4)评论数:(0)收藏数:(0)发表于:2012-5-179:20:01收藏此文章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既是读懂文章的标志,也是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保证。尤其是在2006年的高考中,还直接命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那么,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呢?针对高考试题选材特点,本节主要讨论对散文主旨的把握。一。强化整体思路的把握叶圣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路”即文章的思路,而“真”即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所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理解一篇文章最为重要和最

2、为根本的方法。整体思路,即文章所写的各段内容之间的关系。常言所说的要整体把握,其关键就是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而所谓的“思路”,其实也就是“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吃透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理清整体思路最基本的方法是,将文章的题目作为一条基本的线索,善于发现并积极关注文章上下文内容的变化之处,由变化之处分析作者的思路。例1.1998年高考《报秋》,其文章的基本思路如下:开头点题,看到“玉簪花”开,感到秋的到来,并表达了“吃惊”和“怅然”的感受。而“吃惊”是因为感到了时

3、间流逝之快,“怅然”则是因为“秋是收获的季节,而我却两手空空”。那么,如何走出“怅然”来生活呢?作者借助一首《西江月》词表达了这样的内容,即“领取而今现在,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而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了这些,当年的试题便易如反掌。例2.2000年的《长城》,首先看题目:一般来说,以某种事物为题目,其基本的思路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着眼点并不在该事物本身;这可由文章中的“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你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你是文化愚钝的标志”看出,本文是借长城表达对于中华民族的思考。再看内容的变化之处:由第八段的“

4、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可知,前面是对民族历史的思考,由此转入对民族现实的思考,揭示了“开放自信”的特点。而文章的结尾三段通过问答艺术地表现了对于民族未来的思考,即我们的民族一定可以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业绩,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例3.2003年的《乡土情结》,其基本思路如下:开头先揭示“乡土情结”的特点,接着第二段解释“乡土情结”的成因,第三段一转写出虽然人们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还是远离了家乡。第四段承第三段而来,只是由人们的远离家乡上升到远离祖国,这由该段中的“漂洋过海,谋

5、生异域”以及“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等内容可明显看出。结尾一段只不过是再次强调了“乡土情结”的永远不会消失的特点。抓住题目以及文章中这些鲜明的内容变化之处,便可准确理解该文的思路以及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也便可从容面对当年的高考试题。例4.2005年的《一日的春光》,作者紧扣题目,先极言寻春而不得的怨恨之情,两次感叹“我不信了春天”的存在,欲扬先抑,然后才引出“一日的春光”,并对此着力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由上可见,有意识地关注题目,善于发现文章内容的变化之处,确为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并进

6、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有效的方法。不论是平时的备考,还是具体的应试,考生都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不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二。强烈关注文章的题目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尤其是借助题目往往可以理解文章的开头,而理解了开头,也就为理解下文的相关内容找到了依据。《一日的春光》(2005年全国卷)。题为“一日的春光”,但文章开头部分却极力写找不到春光

7、,两次说不信了春天,其实是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春光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盼与喜爱之情这一主旨。三。善于把握文章的话题话题,也就是一篇文章所谈论的问题。能否准确抓住一篇文章的所谈论的话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着极大的作用。很多考生恰恰由于在阅读时没有准确抓住文章的话题,造成了对文章主旨的误解或曲解。而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话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关注题目。对于上文已有说明,不再展开。2。关注开头。一篇文章的开头往往点题,交代作者所要写的问题,或者交代作者谈论某一问题的角度,准确理解开头,对于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旨有着重

8、要意义。在很多时候,考生阅读一篇文章,越读越茫然,其一大原因就是没有准确理解文章的开头。如1996年的高考的《贝多芬之谜》(引文详见专题复习之一)。文章开头,并未点题,而是先直接说明“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这其实明确告诉了我们本文是从音乐的两大作用这一角度来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