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

ID:57044799

大小:6.15 MB

页数:45页

时间:2020-07-28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_第1页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_第2页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_第3页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_第4页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文治教化”之意。西方“文化”一词出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耕作,引申至人们培育、创造、发展起来的与天然状态有别的事务。就广义而言,文化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以狭义言之,则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历史文化地理,就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变化、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背景。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6.1历史文化区的源流§6.2中国文化重心区的东移南迁§6.3文

2、化区的划分与地域特色7/29/20211九江学院§6.1历史文化区的源流文化区,是指地表陆地上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区,亦称文化地理区。文化区的形成是一定历史与地理条件的产物,其发展、变化自然也与时间、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历史文化区的起源与分界1.1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在远古时代,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地理分布广泛,从时间上讲,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看,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为密集,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分布次之,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

3、古代区域文明是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主、长江流域地区为辅的早期文化中心区。故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7/29/20212九江学院黄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粟类等耐旱、生长期短的作物→旱作农业区;北方草原:更加干旱少雨→矮草、灌木→畜牧业;长江流域:水热气候条件优越→水稻→传统的稻作文化区。7/29/20213九江学院1.2中华民族两大文化区体系的分界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造就了各地迥然有异的多元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汉文化区的划分,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而言,既是一个具有历史学意义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地理学意义

4、的概念。一般而言,中华民族文化区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自然地理界线。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在我国农耕文化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地理尤其是气候的分界线。但在我国境内,除农耕文化外,还有更广大的草原—沙漠地区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游牧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伴的游牧文化。7/29/20214九江学院东南地区农耕文化与西北地区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有一条明显的东、西两大部分的分界线,即以今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的“胡焕庸线”。7/29/20215九江学院长城也是中国自春秋战国

5、以来的文化区域的一种分野界线。7/29/20216九江学院从一定意义上讲,与其说长城是中国古代若干王朝的北部疆界边界,不如说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这两大文明形态的区域分野标志。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主要文化区域的分界线,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位置不断向南退缩的走向,大致反映了相应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渐趋寒冷的变化。长城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造工程,但它所处的“燕山”一线作为中华民族两大文化区体系的分界,却有着“天然”的分界意义。7/29/20217九江学院2.南北文化区的对峙、交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

6、上,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同时期南、北不同政权之间的对峙,本质上就是南北不同文化区域的对立。不过,当这两种文化区域的对立持续到一定时间呈现出疲态以后,就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自然交流,以致最终形成必然的融合。可以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文化区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区之间的对峙、交流与融合。7/29/20218九江学院2.1环境差异与区域文化对立不同区域文化或文化区的形成,都是特定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人们在一定空间条件下活动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的地域表现。一般而言,在中华民族文化区内:

7、南米北面南细腻北粗犷南柔北刚7/29/20219九江学院2.2文化走势与发展变化的脉络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主流文化就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是“华夏”与“夷狄”之分。随着西周建国而广泛传播的周文化,迄止春秋末年,在各地的影响程度迥乎不同。周、鲁是周文化的中心,礼乐昌盛;其次是晋、卫、宋、齐,对周文化都有所发展;而秦、楚等国仅社会上层受到周文化的影响。7/29/202110九江学院及至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的政治形势及各地的文化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大体说来,“鲁国尚儒学,是儒学发展基地;

8、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本土文化一直较为落后。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7/29/202111九江学院秦统一后,尊崇三晋法家之学与东方滨海地区的阴阳五行说,并试图用法家学说来统一文化,但这一努力随秦帝国的瓦解而中断。至汉,则先后有黄老之学、儒学独尊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