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转移癌课件.ppt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

ID:57050113

大小:1.87 MB

页数:53页

时间:2020-07-28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_第1页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_第2页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_第3页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_第4页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脊柱转移癌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贾连顺脊柱转移性肿瘤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脊柱转移性肿瘤现状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原发性恶性肿瘤检测手段的进步,早期发现率明显提高外科干预日益成为本病重要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水平日益提高脊柱转移性肿瘤流行病学转移至脊椎恶性肿瘤仅次于肺和肝脏,居第3位胸椎为多见,其次为腰椎、颈椎40%以上死于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脊椎转移转移的主要途径为血行,少数为淋巴道常见脊椎转移的恶性肿瘤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肾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最为多见脊柱转移癌发生机理Recklinghausen等(1885)首先提出循环动力学说脊柱血窦内

2、缓慢流动的血液为血行播散的癌细胞提供了滞留与生长的场所。Paget等(1989)提出“种子与土壤”学说转移癌只有在适宜于其生长的环境中才能生长,而脊柱则提供了这一环境目前认为两者相互补充正常脊椎静脉系统为无瓣静脉丛,有交通支与上、下腔静脉联系脊椎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甚至可停滞或逆流。癌细胞进入大循环容易在脊椎停留癌细胞进入循环后,可超越肝、肺等脏器或直接从肝、肺肿瘤达到脊椎,形成脊椎转移癌奇静脉Batson静脉丛腰段脊椎骨属于红骨髓,具造血功能,血管丰富,血流速度具有多样性红骨髓本身特殊的血管显微解剖结构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侵袭转移过程波及多个环节,受多

3、种细胞因子调控脊柱转移癌发生机理肿瘤侵袭转移过程脊柱转移形成蛋白水解酶产生细胞移行肿瘤细胞移行血管侵袭粘附远处内皮细胞向血管外侵袭微转移灶形成原发肿瘤细胞有限增殖产生血管生成因子细胞移行血管生成肿瘤生长脊柱转移癌临床表现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70%病人以脊柱疼痛为主要发病特征早期疼痛较轻,呈间歇性变为持续性凡患有恶性肿瘤者,应高度怀疑脊椎转移全身症状原发癌症状和恶液质症状常有贫血、消瘦、低热、乏力等脊柱转移癌临床表现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此时疼痛加剧,可出现截瘫等。神经压迫症状常很快出现脊髓、马尾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根性神经痛、感觉可减退、肌力减弱至瘫痪,常伴有括

4、约肌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生化标志物作用①反映骨代谢早期改变的生化标志物②与影像学手段如ECT的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骨转移的早期诊断率③溶骨性标志物还可用于双磷酸盐治疗骨转移的疗效评价④骨性标志物的特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骨代谢改变骨性标志物溶骨性标志物成骨性标志物血清血清ICTP,CTX骨钙素尿TALP尿钙BALP羟基脯氨酸PICP,PINP吡啉啶、脱氧吡啉啶NTX,CTXICTP:I型胶原C末端(C-telopeptideofcollagenI);CTX:α1链C末端(C-telopeptideofanα1chain);TALP:总碱性磷酸酶;BALP:骨碱性

5、磷酸酶;PICP:前胶原ⅠC末端前肽(procollagenIcarboxy-terminalpropeptide);PINP:前胶原ⅠN末端前肽(procollagenIN-terminalpropeptide);Pyr:吡啉啶,D-PyrNTX:螺旋结构N末端肽(N-telopeptidetohelixdomain)肿瘤标志物:根据原发肿瘤的不同可有一些不同的肿瘤相关标志物如CEA、PSA、CA199、CA120等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增快血红细胞减少,血白细胞计数略升高血浆蛋白下降,白蛋白与球蛋白倒置影像学X线表现①大约有30~50%病人出现X线改变以前椎体就

6、有破坏②轻微的椎体破坏,X线片不能显示,如果X线片显示椎体有破坏现象,椎体大概已有30%以上被破坏脊椎转移瘤x线片表现①溶骨性型:典型的X线特征是呈现不规则的不伴有反应性骨形成的溶骨影像。如:直肠癌、结肠癌椎弓根的破坏95%以上是转移性肿瘤,称为椎弓根阳性②成骨型:主要见于四肢长管骨③混合型:混合型多于成骨型,此型在溶骨性破坏中有时见到少量新生骨,新生骨质极不均匀前列腺癌CT及CTM(CT脊髓造影)优点:可明确骨皮质及小梁的微小破坏,进一步了解转移瘤的范围、部位及邻近组织关系为手术前作好准备及选择入路切除肿瘤,提供依据MRI检查MRI的敏感性可以和同位素骨扫描相

7、媲美了解从矢状面转移瘤的上界与下界及脊髓压迫情况为诊断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方面提供较为可靠依据局灶性溶骨性病变在T1加权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上表现为高信号局灶性硬化病变在T1和T2加权上均表现为低信号核素骨扫描(ECT)检测椎体骨转移灶局部代谢改变时非常敏感,诊断价值较大核素扫描阳性时,异常骨至少占正常骨的5—10%应注意到肿瘤侵袭、创伤和感染均可产生反应性新骨形成,在ECT上表现为异常浓聚常用如锶-85m,锶-87m,锝-99m等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机理以微量放射性正电子核素注入人体,正电子核素经过衰减,发出正电子与周围组织中的负电子结合产生湮

8、没辐射,形成一对能量相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