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

ID:57063849

大小:133.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7-30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_第1页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_第2页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_第3页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_第4页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老子(下)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欢迎选修《先秦诸子》哲学系杨泽波老子及其创立的道家学派(下)二、老子道的思想之应用如何治国:老子的治国之道反智。老子指出,人们玩弄心机智巧,破坏了真朴之心,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民以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今本《老子》)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竹简本《老子》)由反智必然到尚愚: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2、,将以愚之。(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老子的理想是实现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自化。老子认为,绝智弃辩的关键在统治者。如果统治者不加过多干扰,百姓有能力自化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处无为

3、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要做到“处无为之事”,必须做到无执: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二十九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十七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次归焉。(六十章)总之,老子从道法自然的高度阐发治国之道,强调绝智弃辩,万物自化,饱含深邃的智慧,成为后来黄老之学、无为之治学说的直接源头。如何养生:老子的为人之道抱朴。抱朴是老子养生思想的重要内容。名与

4、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可欲(后一句据帛书本补),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由此老子提出了抱朴的思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二十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老子常以婴儿来形容: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

5、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些,也就达到了玄同。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守柔。守柔是由抱朴引发的一个重要主张。事物都是以相对待的方式存在的: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始终、正反、长短、智愚、巧拙、善恶、正奇、善妖、强弱、刚柔、兴废、与夺、胜败、有无、损益、利害、阴阳、盈虚、静躁、塞开、张歙、华实、枉直、雌雄、贵贱、荣辱、吉凶、祸福、轻重、闷闷、察

6、察、淳淳、缺缺、在这种相对待之中,事物都有一个柔弱到刚强到死亡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老子由此得出一个重要主张:守柔处弱。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同上)守柔处弱最好的例子之一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江海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守柔处弱最好的例子之二是女性。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守

7、柔处弱必须从道的高度来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从思想渊源上看,老子守柔处弱的思想与女性崇拜有密切关联,老子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守雌的哲学。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老子思想还与月神崇拜有一定关系。其一,道与月亮都与水有关。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淮南子·天文训》)夫月者,水也。(王充《论衡》)其二,道与月亮都有光的特点。用其光,复归其明。(五十二章)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惚=勿=晦恍=望其三,道与月亮都有周

8、行不殆的特点。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墨家失传后,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骨干。儒家代表道德,代表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