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

ID:57068309

大小:510.6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3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_第1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_第2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_第3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_第4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册--终极整理.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1.1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主梁按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的弹性阶段--砼应力为弹性,钢筋应力为弹性;前提条件是什么?带裂缝工作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弹性;答:(1)次梁是板的支座,主梁是次梁的支座,柱或墙是主梁破坏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塑性。的支座。上述钢筋砼由弹性应力转为弹塑性应力分布,称为应力重分布(2)支座为铰支座--但应注意:支承在混凝土柱上的主梁,若现象。由结构力学知,静定结构的内力仅由平衡条件得,梁柱线刚度比<3,将按框架梁计算。板、次梁均按铰接故同截面本身刚度无

2、关,故应力重分布不会引起内力重处理。由此引起的误差在计算荷载和内力时调整。分布,而对超静定结构,则应力重分布现象可能会导:(3)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①截面开裂使刚度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4)在传力时,可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②截面发生转动使结构计算简图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计算反力。(5)大于五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11.9选择题大10%时,可按五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1.计算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时,对板和次梁可采用折算荷载来11.3为什么连续梁内

3、力按弹性计算方法与按塑性计算方法时,计算,这是考虑到(B)。梁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A)在板的长跨方向也能传递一部分荷载答:两者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以中间跨为例,按考虑塑性内(B)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影响力重分布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其计算跨度是取塑性铰截面(C)支座的弹性转动约束之间的距离,即取净跨度;而按弹性理论方法计(D)出现活载最不利布置的可能性较小算连续梁内力时,则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作为计算跨2.整浇助梁楼盖中的单向板,中间区格内的弯矩可折减20%,度,即取。主要是考虑(A)。11.4试

4、比较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和理想(A)板内存在的拱作用塑性铰的区别。(B)板上荷载实际上也向长跨方向传递一部分答:1)理想铰是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则能承受弯矩(基本(C)板上活载满布的可能性较小为不变的弯矩);(D)板的安全度较高可进行挖潜2)理想铰集中于一点,而塑性铰有一定长度;3.五等跨连续梁,为使第三跨跨中出现最大弯矩,活荷载应布3)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能无限转动,而塑性铰只能在弯矩作用置在(C)。方向作一定限度的转动,是有限转动的单向铰。(A)1、2、5跨(B)1、2、4跨11.

5、5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连续梁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总(C)1、3、5跨(D)2、4跨是比按弹性方法设计节省钢筋?4.五等跨连续梁,为使边支座出现最大剪力,活荷载应布置在答:不是的(C)。11.6试比较内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A)1、2、5跨(B)1、2、4跨答:适筋梁的正截面应力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C)1、3、5跨(D)2、4跨5.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存在内分重分布是因为(C)。(C)弯矩、剪力和扭矩(D)弯矩、剪力和轴力(A)混凝土的拉压性能不同12.板内分布钢筋不仅可使主筋定位,分布局部荷载,还

6、可(A)。(B)结构由钢筋、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A)承担负弯矩(B)承受收缩及温(C)各载面刚度不断变化,塑性铰的形成度应力(D)受拉混凝土不断退出工作(C)减小裂缝宽度(D)增加主筋与混凝土6.下列情况将出现不完全的塑性内力重分布(C)。的粘结(A)出现较多的塑性铰,形成机构13.矩形简支双向板,板角在主弯矩作用下(D)。(B)截面受压区高度系数ξ≤0.35(A)板面和板底均产生环状裂缝(C)载面受压区高度系数ξ=ξb(B)均产生对角裂缝(D)斜截面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C)板面产生对角裂缝;板底产生

7、环状裂缝7.即使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弯矩调幅值也必须加以限(D)与C相反制,主要是考虑到(D)。14.按弹性理论,矩形简支双向板(D)(A)力的平衡(B)施工方便(A)角部支承反力最大(B)长跨向最大弯矩位(C)正常使用要求(D)经济性于中点8.连续梁采用弯矩调幅法时,要求截面受压区高度系ξ≤0.35,(C)角部扭矩最小(D)短跨向最大弯矩位以保证(C)。于中点(A)正常使用要求(B)具有足够的承载力15.楼梯为斜置构件,主要承受活荷载和恒载,其中(A)。(C)塑性较的转动能力(D)发生适筋破坏

8、(A)活载和恒载均沿水平分布(B)均沿斜向分布9.次梁与主梁相交处,在主梁上设附加箍筋或吊筋,这是为了(C)活载沿斜向分布;恒载沿水平分布(D)与C相反(B)。16.连续单向板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B)。l/35l/40l/45l/50(A)补足因次梁通过而少放的箍筋(A)o(B)o(C)o(D)o(B)考虑间接加载于主梁腹部将引起斜裂缝17.连续单向板内跨的计算跨度(B)。(C)弥补主梁受剪承载力不足(A)无论弹性计算方法还是塑性计算方法均采用净跨(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