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

ID:57235144

大小:3.36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0-08-04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_第1页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_第2页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_第3页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_第4页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良性位置性眩晕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刘辉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定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2流行病学调查最常见类型的眩晕,属周围性眩晕,占眩晕18%,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1:2~3,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有关,50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BPPV发病原因BPPV的发生在于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斑内耳石的变性与脱落,由黏附在囊斑

2、变为漂浮在内淋巴液中,随着头部的运动,这些变性的颗粒就会撞击半规管的感受器,形成眩晕的临床症状。因此,更好地理解半规管和球囊以及椭圆囊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结石症嵴帽结石症前庭结石症外周前庭的血供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椎动脉椭圆囊(Utricle)球囊(Saccule)外(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外周前庭器官包括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前庭耳石器三个半规管膜迷路的功能椭圆囊内含能感觉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称为位觉斑-主感受头部水平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球囊内含能感觉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称为位觉斑

3、-主感受头部垂直方向的直线加减速运动半规管内含能感觉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称为壶腹嵴-可感知空间任何方向的角速度刺激囊斑的超微结构囊斑主由毛细胞构成毛细胞上的果冻样物质为耳石膜耳石膜上有耳石正常耳后半规管的壶腹嵴结构患耳后半规管的壶腹嵴结构半规管的超微结构发病机制1.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1969年Schuknecht提出嵴顶结石理论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终顶使嵴顶比重超出了周围的内淋巴液嵴顶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度刺激变得极为敏感头位变化导致位置反应增强,同时伴有朝向壶腹嵴受刺激方向的眼

4、震11发病机制2.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1952年Dix和Hallpike命名BPPV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变性的耳石碎片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碎片移动时推动内淋巴→牵引壶腹嵴使其末梢受刺激而兴奋→引起眩晕发作。12典型症状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引起伴有眼震的阵发性眩晕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前倾或后仰时出现眩晕发作持续短暂,一般为数秒至1min。重复诱发头位眩晕可反复出现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临床表现及特征BPPV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

5、BPPV(PC-BPPV)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上半规管性BPPV(SC-BPPV)混合型BPPV(C-BPPV)14BPPV的临床类型发病率PC-BPPV,占28%HC-BPPV,为21%SC-BPPV,仅13%C-BPPV,较少见可双侧发病,以单侧多见15临床常规检查位置诱发试验:1.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诊断后或上半规管BPPV2.滚转检查(rollmaneuver)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16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A: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病人身旁,双手把持其头

6、部向右转45°B: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注意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17位置诱发试验2.滚转试验(rollmaneuver)是确定HC-BPPV最常用的检查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度桶状滚动→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右侧做90度桶状滚动→平卧AB18诊断与鉴别BPPV是旋转性眩晕最常见的类型,临床主要依靠典型发病史、阳性体位诱发试验和眼震的方向来进行诊断;不同BPPV可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验明确区分:19不同BPPV的诊断与鉴别表现P-BPPVS-BPPVH-B

7、PPV诱发体位变位试验变位试验滚转试验眼震方向背地扭转性向地扭转性水平向地或离地性持续时间<30s<30s>30s潜伏期5~15s5~15s<3s疲劳试验阳性阳性阴性20BPPV的治疗(一)心理治疗:许多患者因反复发作眩晕易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治疗中应耐心解释本病可治好,预后良好,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二)手法复位后半规管管结石症手法复位改良的Epley方法目的:使后或上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总脚回到椭圆囊。水平半规管管结石症手法复位Semont释放疗法目的:使水平半规管内自由游动的微粒经水平半规管的非壶腹端进入椭

8、圆囊。1、Epley耳石复位法A:从起始坐位改变为平卧位B:头伸出做悬垂位,向患侧转头45度C:头转回中线位,头向健侧转45度D:身体转动至健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与水平面呈45度E:保持此头位回到坐位,含胸低头30度*上述每个位置均保持到眩晕和眼震消失23体位变化耳石移动的动力又称为翻滚法,主要是利用身体左右翻动,分别向左右的侧卧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