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

ID:57237698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07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_第1页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_第2页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_第3页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_第4页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铜氨溶液吸收法复习过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铜氨溶液吸收法精品文档铜氨溶液吸收法一、铜氨液吸收法的原理:取一定量的样品气与吸收液接触,在有氨气存在下,铜被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氧化物再与氢氧化铵、氯化铵作用,生成可溶性的高价铜盐和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吸收氧转为高价铜盐,高价铜盐又被铜还原为低价铜盐,低价铜盐又与氧反应,如此循环作用,达到吸收氧的目的,根据气体体积的减少就可测出样品中的氧含量。二、 氧分析器的测量及对象分析常用的氧分析器有高纯氧分析器和常量氧分析器两种,前者主要针对高纯氧的分析,量气管的刻度是不均匀分布的,只有氧纯度达到99%以上时,才能准确定量,即每小格刻度为0.1%。而后者的量气管刻度是均匀分

2、布的,即每小格为0.2%。只要不是对样品氧纯度的精度要求过高,氧含量在0%至100%范围内的样品均可分析。两种分析器的取样量均为100毫升。三、氧分析器的构成:铜氨液氧分析器通常由水准瓶(内装封气液)、100毫升量气管、吸收瓶(内置铜丝卷和铜氨混合吸收液)三大部分组成。水准瓶中封气液组成为5%的稀盐酸滴入几滴甲基橙指示剂。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   吸收瓶中溶液的组成为配制好的铜氨溶液。即为1:1(25%)的浓氨水与饱和氯化氨的水溶液的混和物,再加入少量硫酸铜(每10000毫升混合液加入10克硫酸铜。)铜丝卷:用直径为1mm的铜丝,绕于直径5mm的棒

3、上,然后取下剪成10mm长的小段。四、氧分析器分析的操作步骤:1、检查仪器是否漏气:保证仪器密封良好。2、必须确保吸收瓶与量气管之间的毛细管内为纯氮气,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一标记位置。3、提起水准瓶,让封气液把量气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接上取样胶管,准确取样100毫升,将样品气全部送入吸收瓶,关闭三通活塞,然后微微摇动吸收瓶,使样品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其中的氧便被吸收液吸收。旋转三通活塞,让残余气体回到量气管,并使吸收瓶液面保持在原标记位置。关闭三通活塞,提起水准瓶,使水准瓶内液面与量气管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气体体积。4、再次提起水准瓶,把气体送入吸收瓶,重复上述操作,

4、直到两次读数相同为止,即可读数,得到分析结果。五、注意事项铜氨液吸收瓶中铜丝装多少为合适?当吸收液出现黄绿色沉淀时怎么办?  答:铜氨液吸收瓶中铜丝的装入量以不少于瓶容量的五分之四为合适。当吸收液出现黄绿色沉淀时,应将旧液倒掉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然后再加入新的吸收液至适量即可。  注:铜丝量过少,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不利于吸收瓶中的氧充分、快速地吸收。而适当保留一部分旧液,也是为了使吸收瓶中的高、低价铜盐能尽快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使仪器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作用。一般刚换过吸收液的仪器,在正式分析前,应先随意分析几个样,以促使吸收瓶中的新旧吸收液均匀混

5、合,使吸收瓶与封气液间的毛细管柱内气体为纯氮气。此时的该仪器即可随时投入使用。铜氨液吸收法测氧浓度时的注意事项:1、量气管必须洁净,无挂珠现象。2、量气管与吸收瓶中的气体必须为纯氮气。3、吸收前后读体积时吸收液液面应一致。4、前后读数的时机应一致。5、读数时视液面的角度及方法应正确。6、吸收液应符合要求。7、系统气密性要好。8、更换吸收液应保留部分旧液。9、取样时应保证样品的真实性。10、摇晃吸收器时,动作不宜过大,以防吸收瓶毛细管断裂。(摇晃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样品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促使样品气中的氧被吸收液充分吸收,缩短分析时间。)注意事项:一、当吸收瓶产生黄绿色沉淀时,

6、应立即更换吸收液,新的吸收液因缺少低价铜盐,吸收比较缓慢,前几次分析结果可能会偏低。二、铜丝的消耗也会影响吸收效率,必须经常补充,铜丝应保持在吸收瓶的4/5左右。三、操作时要注意封气液和吸收液不要互相串通。四、取样前量气管中不能有残气,以免产生分析误差。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一、高纯氧与常量氧的测定方法、原理相同,但所用量气管不同,使用中应注意分清。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