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

ID:57243400

大小:5.88 MB

页数:102页

时间:2020-08-05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_第1页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_第2页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_第3页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_第4页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脑性瘫痪康复 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讲述内容脑瘫的定义关于脑瘫的研究历史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脑瘫的分类脑瘫的诊断及评价脑瘫的治疗与康复一、定义(2004年10月昆明)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三要素:发育性(脑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受损)非进行性(运动、姿势、反射异常)永久性、可变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病变部位在脑)诊断条件(2004年10月昆明)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

2、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患病率瑞典1967~1970年1.4‰1979~1982年2.2‰美国1960年1.9‰1980年2.3‰苏联1971~1972年2.5‰1977~1979年3.3‰我国黑龙江(1047327名)1997~1998年1.92‰佳木斯郊区1986年2.4‰四川(西南地区)2.4‰宁夏银川地区1996年1.9‰甘肃定西地区(509550名)1994~1996年1.94‰吉林1997年农牧区3.5‰化工区2.4‰市区1.3‰1998年“九五攻关课题”对全国0-6岁儿童抽样调查表明,脑瘫患病率为1.86‰,我国目前有31万0-6岁的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新

3、病人脑性瘫痪特点发生于生命早期大脑损伤本身虽然是静态的,但躯体症状会逐步加重以运动障碍为主三早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康复效果与患儿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效果越佳,超过9岁则较差1861年英国WillianJohnLittle博士首次描述此病当时脑瘫又称Little’sdisease,并认为CP常常并发智力障碍、语言障碍1916年日本高木宪次博士康复贡献即本病可以治疗的设想1932年美国Phelps学者利用矫形器训练总结15种训练方法1941年Phelps更命为脑瘫指出脑瘫是大脑各部病变为基础的运动障碍的总称二、脑瘫研究1940年英国Bobath夫妇训练脑瘫1965年著

4、名的Bobath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疗法)问世--即从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进行研究--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和运动发育的异常性,就是Bobath认识脑瘫的两个基本观点--抑制异常的姿势及异常姿势反射1947年匈牙利PetoAndras创立了国立CE研究所引导式教育法(conductoreducation,CE)--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1970年Peto创立集团治疗计划1978年Peto在日本建立了脑性瘫痪育疗中心及研究所1988年匈牙利政府建立了国际性的引导式教育体系协会,目前已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地区应用1966年西德著名Vojta诱导疗法提出

5、早期诊断的Vojta七种姿势反射(新生儿早期诊断)提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姿势性反射异常)提出Vojta诱导疗法(两种移动运动—反射式腹爬与反射式翻身)1988年日本上田创立了上田法--他认为是痉挛、过度紧张才导致异常姿势的元凶--解除痉挛、过度紧张是关键国内70年代:认为是不治之症87年: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佳木斯88年9月全国脑瘫学术会议(在佳木斯召开)第一届脑瘫会议确定:-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各种原因-非进行性、永久的、可变化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88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北京(原名: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行为异常三、病因主要病因:早产、产伤、围生期

6、窒息及核黄疸发病原因的研究美国围生协会前瞻性的研究(发病率为4‰活婴):发现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其他国家对痉挛性脑瘫的病因研究也表明:仅<10%的患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有研究证明半数脑瘫发生在存活高危早产儿中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在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近亲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中的两种因素者占脑性瘫痪的65%。围产期前因素(约20%):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放射线、有机汞、CO中毒、母严重贫血、胎盘异常等。围产期因素(70%~80%):早产、缺氧、缺血、脐带绕颈、呼吸障碍、惊厥、核黄疸、低血糖、颅内出血、

7、CNS感染等。分娩后因素(15%~20%):CNS感染、外伤、呼吸障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等。临床常见因素有:临床分类:(2004年10月昆明)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6-7%)四、分类痉挛型占60%~70%,锥体系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可以累及全身,或下肢重于上肢,或累及同侧上下肢,导致身体姿势异常,活动困难不随意运动型占20%(锥体外系受累),不随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