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

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

ID:57369642

大小:10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8-13

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_第1页
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_第2页
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_第3页
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实验七 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实验七叠梁弯曲正应力的测定一、目的1、用应变电测法测定三种不同形式组合梁横截面上的应变,应力分布情况。2、学习依据测试结果建立力学计算模型的思维方法。二、仪器设备1、静态电阻应变仪2、多功能组合实验台三、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和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试验相同,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和比较,我们特制了三种组合梁(即钢-钢叠梁,钢-铝叠梁,钢-铝胶粘叠梁,叠合面有胶粘剂的为胶粘叠梁)。并且这三种梁的几何尺寸和受力情况均相同。组合后的整体尺寸也是和纯弯曲整体梁相同。梁的受力情况及几何尺寸见图5-1所示。并且贴片的位置及方法也和整体梁基本相同,也是在单根梁CD段某一截

2、面的前后两侧面上,在不同高度沿平行于各自中性层各贴有8枚电阻应变片,其中3和3′号位于上部梁的中性层上,2和2′与4和4′号分别位于上部梁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中图5-1叠梁加载示意图间。1号位于上部梁的顶部中线上。同理下部梁贴片位置也和上部梁相同。6和6′位于下部梁的中性层上,5和5′与7和7′分别位于下部梁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中间,8号位于下部梁的底部中线上(具体贴片位置详见图5-1),并把前后各对称点的应变片进行串接。温度补偿片贴在一块与试件相同的材料上,实验时放在被测试件的附近,根据被测试件的材料选择相应的温度补偿块进行补偿。四、实验步骤1、打开测力仪电源,如果

3、此时数字显示不为“0”。用按“ZERO”键调整为“0”。2、打开应变仪电源,预热30分钟,并对应变片进行灵敏系数K值设定和应变片桥路电阻值选择(参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3、接线:首先看清叠梁的组合情况,是钢-钢叠梁还是钢-铝叠梁,如果是钢-钢叠梁,选1块钢块温度补偿片进行补偿即可;如果是钢-铝叠梁,得选2块温度补偿块,钢梁用钢块补偿片进行温度补偿,铝梁用铝块补偿片进行温度补偿,一般分两排进行接线。钢梁上的工作片接一排,铝梁上的工作片接另一排,并分别接上相应的温度补偿片进行补偿。接线过程中注意看清各测点应变片的引出线颜色,将工作片的两根引出线按序号分别接到A1B1和

4、A2B2……共8对接线柱上,温度补偿片接到补偿接线柱上并拧紧。4、调零:按测点选择按钮选择所接的各个测点,依次按“数字键”和“平衡”按钮对各测点进行调零。重复检查1遍,直到全部测点的初始应变片在未加荷载之前均显示为“±0000”或“±0001”即可。5、加载:分三级进行(500N→1000N→1500N),顺时针转动加载手轮,对梁施加荷载,注意观察测力仪读数,快接近载荷值时,要缓慢旋转手轮。每级荷载△P=500N,并分别记录每级荷载作用下各点的应变值(注意数字前符号,无“-”号者为拉应变,有“-”号者为压应变)。6、测试完毕,将荷载卸去,关闭电源,拆线整理所用仪器

5、设备,清理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数据经教师检查签字。五、实验结果处理1、整理组合梁的实验数据。2、在白纸上按比例画出三组梁的应变、应力测试值沿截面高度的分布情况。3、计算各点的实测值和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六、理论值计算提示1.叠梁假设材料弹性模量分别为E1,E2的两梁在接触面无摩擦力地紧密叠合,且在各自内力作用下绕自己的中性轴(轴惯性矩分别为I1和I2)弯曲,弯曲后接触面仍保持处处在接触。图4-5叠梁横截面内力图图4-5是叠梁中截面的一段梁,截面上两梁的内力素分别是剪力Q1,Q2和弯矩M1,M2。平衡方程式为Q1+Q2=PM1+M2=Pa根据材料力学弯曲理论和小

6、变形时两根梁的曲率半径ρ1≈ρ2,有,或=K。表明两梁内力弯矩之比等于两梁的抗弯刚度之比,且为一常数K。根据以上关系式,不难推算出钢-钢叠梁和钢-铝叠梁的理论计算公式。(由同学们自己推算)2.钢-铝粘接叠梁钢-铝粘接叠梁要求同学们查找有关参考书和资料,并推算理论计算公式(提倡在同学间展开讨论)。七、思考题1、上述三种梁的应力沿截面高度是怎样分布,其内力大小与性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比较四种梁(整体梁为第四种)的承载能力。注意事项:1、切勿超载,所加荷载最大不能超过1700N,否则将损坏胶粘叠梁的粘接层。2、测试过程中,不要震动仪器、设备和导线,否则将影响测试

7、结果,造成较大的误差。3、注意爱护好贴在试件上的电阻应变片和导线,不要用手指或其它工具破坏电阻应变片的防潮层,造成应变片损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