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doc

《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doc

ID:57388892

大小:1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15

《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doc_第1页
《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doc_第2页
《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数 写数》评课稿(两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数写数》评课稿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谈话导入。第一步:学生口头数数(一个一个地数,几个几个地数)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又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第二步:在计数器上拨“15”,检查学生将数与学具对应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复习拨数方法的目的。第三步:填空。数的分解与组成,为依据计数器读数、写数起到了过渡迁移的作用。第四步,谈话揭题。总之复习部分的练习设计为新知的学习奠基不够,应在学生认识了计数器的基础上多出示数让学生拨,在拨的同时让学生说明各数数位上的数在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意思。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取新知。第一步:教师出示例题2捆加4根小棒后让学生用

2、卡片和小棒摆出与之对应的数学形式,丰富了学生对数学的表达形式。然后教者以问导思理解图中(小棒图)的具体数量,“2捆表示20,在十位上拨几?”此处应让学生独立思考“20”在计数器上怎么拨?为什么这样拨?以便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在计数器上的拨法。第二步: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4后,老师问:“怎样写出来呢?读的时候怎样读?”教者采用直接教授方法的形式传授知识。此处可让学生思考:先读、再写,这样才给了学生思考、探究、发现、表述的机会和时间。第三步:在数位表上摆出24,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数与计数器上数位上的数字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懂得计数器上的数写的时候应这样

3、写。达到了对写数知识的巩固作用。(本环节应重点让学生说明读法、写法,以助学生建构知识)。第三环节:基本练习、巩固知识。第一步:学生练习依计数器写数、读数,并在练习中说明没有用“0”表示。此处应着力将方法用于讲评之中,以达到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掌握的目的。第二步:出示计数器图画,让学生读数、写数。第四环节:引导归结、建构知识。总体印象:1、复习部分应重点复习拨数,以促进数与形的联系,用顺向思维促进逆向思维的形成(个位上有0,非0的数都应出现)2、新授部分:一是可大胆让学生将“一形”(小棒)在计数器上用“二形”(珠子)表示,让学生大胆读、写,以激活思维

4、、培养兴趣。有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现、主动表述。二是多让学生说明计数器上的数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在说明中明理,在明理中会读,在会读之下会写。3、练习部分:一、看的过程是先读再写,做的过程是先写后读。这一过程也应让学生多表述。方法:看:先看十位上是几,再看个位上是几;写: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通过多说进一步使知识清晰化、明确化。二、练习的题型可多样化,如:判断题,充分估计并针对学生练习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现象,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读数写数》评课稿《读数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5、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出示24支彩色笔,让学生说出几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师生一起读写24.教师再摆出30支彩色笔,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并让学生知道各位上一个也没有的时候用0表示。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

6、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数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

7、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