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docx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docx

ID:57505697

大小:20.4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25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docx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docx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手指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2、,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

3、长,各有所短.)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

4、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教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

5、,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在教学本文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由于本课是选学课文,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自学课文.即: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着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交流,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

6、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

7、“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本组的前几篇课文,说说作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懂得《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