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

ID:57529847

大小:662.3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8-26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三)德育目标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2、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教学难点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2.孟子的论辩技巧;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二、关于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3、。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三、课文诵读、感知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明确: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2.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四、分析第一部分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第三层:从“王

4、说”到“王请度之”。2欢迎下载。精品文档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是以”属固定词。“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教师点拨思路: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重点词:“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

5、能也的道理。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二部分学生熟读课文。教师点拨:“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二、分析第三部分熟读后译再背。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三、作业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第三课时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3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明确: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

6、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三、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一段。《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无以,则王()乎将以衅()钟彼恶()知之予忖度之()语人曰:“我不能。”()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放辟()邪侈()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莅()中国谨庠()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2(1)无以,则王乎?()(2)则可以王矣?地)(3)保民而王(4)

7、是心足以王矣()(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4欢迎下载。精品文档(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若是其甚与?()(6)其若是,孰能御之?()4(1)然,诚有百姓者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3)物皆然,心为甚()5(1)抑王兴甲兵()(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6(1)否,吾何快于是()(2)吾惛,不能进于是()(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无以,则王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