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上善若水.doc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

ID:57583473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27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_第1页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_第2页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_第3页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_第4页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经之上善若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道经》之上善若水帛书甲本: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帛书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世传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之所以要把三个版本的《老子》都罗列出来,是为了能够对其文本的演变,尤其在关键处,有一个脉络。从时间先后上,依次为帛书甲本,帛书乙本,世传王本(世传王本若用拼音可见失传忘本,一笑耳)。故可知,在甲本之“有

2、静”、“不静”到乙本为“有争”、“不争”最后成为世传王本的“不争”、“不争”。其文字的变化不可谓很大但由此而导致的对《老子》词章意义的理解的变化则不可谓不大。先说文字上,从甲本的“静”到乙本的“争”,据对《老子》郭店楚简的考证,“静”、“争”古通,而甲本中其他“争”字均未用“静”通假,可知此处老子用“静”字非取“争”之意。而乙本用“争”怕是因为通假之故。而到了世传王本,可能是因为未考虑通假的因素,而在文字意义上又无法圆通,因此将“有争”、“不争”(实应为“有静”、“不静”)改为“不争”、“不争”。文字上的改变虽有迹可循,但更重要的是文章意义如何,若依从甲本还原之后文章

3、意义不通,则不可排除较早的版本有错简的可能。下面对此章的注解进行一下梳理。目前比较流行同时也是大多数人对此章的解读是:此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上善若水,水几于道;第二部分继而详细论述水之“七善”,是对第一部分的补充说明,是对圣人的具体要求,进而得出不争的结论。对“七善”如何能得出不争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略引一二:清世祖《御注老子》: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可穷,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识,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郭世铭《老子

4、,究竟说些什么》:居善地,不争奢华;心善渊,不争地位;与善仁,不争贵贱;言善信,不争利害;正善治,不争功过;事善能,不争强弱;动善时,不争先后。刘小龙《老子原解》:居善地,善于择地而居(自然流往低处,故于地位不争);心善渊,其中心善于会聚八方之水(自然形成中心,于权势无争)予善仁,善于公平无私地给予(不分亲疏泽及万物,故与他物不争)正善治,善于整治自身而处于既不多余又无不足的标准状态(无过度之欲求,故与私利无争)事善能,善于适用自己之能成事立业(能因地制流而不强争)动善时,善于适时而动(故于先后无争)。刘小龙先生的《老子原解》是以帛书甲本为基础,但解译时多采众说。虽众

5、说纷纭,且都头头是道,但仍令人莫衷一是。因为不管是“七善”也好,“六善”也罢,若最终与不争撤上关系都多少牵强。而唯对此持异议的便是沈善增先生的《还吾老子》。其认为“七善”并不是对“道”的补充说明和对“圣人”的具体要求。相反,此“七善”是“圣人”不应执着于此的行为。初见此说,我亦很不以为然。然依照主流思路对这一章节进行注解的过程中,虽费尽心机,仍是越解越解不清。尤其是参阅了各家对“七善”所推导出的“不争”之意后,对此章的疑惑反愈来愈深。再琢磨良久各本的区别,反觉得沈先生的见解似乎更贴近老子。现将理由陈述如下(其中有借用沈先生观点处,还望恕偷学之罪):一、本章前面说水“居

6、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而紧跟其后却提出“居善地”。此“居善地”多被解为善择地而居之意,不管其所择是高是低,有所善择则首先与水流之自然而然有向背之嫌,哪怕你是有意——“善”——“居众人之所恶”。二、由此想到老子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皆知善,斯不善矣。”。可知老子对“善”并非完全持肯定态度。本章中在形容“几于道”的水时,用的是“上善”(“上”在老子中放在名词前修饰时均取积极意义,如上德等)。由此推想,此“七善”恐为世人“皆知善,斯不善矣。”之“善”,而非水之“故几于道”的“上善”的展开。三、水之“故几于道”的“上善”当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而“居善地”显然与此不

7、同。四、如前所述,在帛书甲本中“有静”、“不静”(帛书乙本为“有争”、“不争”,“争”通“静”)为“有”、“不”的相互对应,故而两部分内容不应为递进关系,应为转折关系。五、一些注家注意到,并提到(他们均以世传王本为底本),老子对“与善仁”中之“仁”所持态度与其在书中其他部分对“仁”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其他篇章中老子对“仁”都持否定态度,而在此却持肯定态度。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或者此处出现在世传王本中的“仁”为后者依其个人理解或个人意图进行的改动(从帛书甲、乙本可见这种改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如本文所论,老子在此对“仁”仍一贯地持否定态度,只不过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