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

ID:57644114

大小:4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8-30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与创新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这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一)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对这个基本理念的理解就是:追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同时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联系。书上从以下两个层面内容阐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1、 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的课程过于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同时,

2、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新课程改革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教学大纲。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共同的要求。比原有的教学大纲更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开了方便之门。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强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

3、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当学生面对问题,花时间精力解决,结果可能“一无所获”,但是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是具有真实意义地,并不是一无所获的。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 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要求人们放弃对自然、社会的主宰的要求,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实现整体人的发展目标。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如

4、果人能善待生命,就不会出现“女博士生因恋爱问题而自杀”的现象。如果人能善待动物,就不会出现“清华学生用硫酸泼向狗熊来做实验”的闹剧。……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资源。如作为新课程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就围绕这三条线索。(二)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此基本理念就是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联系起来。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地基础。”在胡塞尔看来,以直观体验的世界

5、,是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回溯历史,能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导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因此,新课程改革踏上回归生活世界的旅途,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新课程在以下两方面的改进体现此基本理念。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正如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学生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因此,新课程

6、是向学生呈现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以往,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进行整合运用。因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新课程实现了科学世界语生活世界的统整,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三)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此基本理念简单理解,就是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因此,新课程提出:

7、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1、确定新型的知识观传统课程体系信奉客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这也是说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意义。但是“缄默知识像没入水中的冰山部分强有力地支撑着明确知识,使其保持生机和活力。”(P11)因此,新课程确立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产方式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

8、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教师作为引导者,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外在的、预定的目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新课程力图构建具有个人发展价值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每个人的命运都应该靠自己来主宰,个体的发展说到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