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

ID:57664115

大小:24.1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8-31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_第1页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_第2页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_第3页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_第4页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由“感叹号”引发出“问号”——《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实践与思考 浙江省瑞安市湖岭镇中心小学 白锡燕【问题背景】曾多次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尽管我费劲心思,但屡教屡败,并且一次比一次困惑,学生前面的知识学会了,到了后面却纠错不断,不是小数点的位置错了,就是商搞错了,学生学起来总是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他们作业本上的一个个"感叹号"便成了我脑子中的一个个"大问号"?为什么总是那么难,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迷茫之中。从教材前后联系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的

2、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都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一点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也掌握得比较扎实。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教材着力突出的核心数学思想是转化,课堂中我也引导学生探究过,知道该如何转化了,可是学生作业的错误率为什么还是如此之高?【课堂回放】课始我先创设情境: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老师剪了8.55米长的绳子,如果每条短绳需要剪0.95米,可以剪几条短绳?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8.55÷0.95进行自主探究。由于受上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教学知识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列式为(1),只有个别学生出现算式(2)0.09            9(1)0.95)8.55       (2)0.95)8.55855         85500没有预设中把米换成厘米来计算的那一种。在此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验算,发现商9是正确的。并请商9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理由:“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为什么?”由此引起讨论,最后千呼万唤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是不变的,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转化。”再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4、,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就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整数来除。之后进行练习巩固几道题目。结果在课堂作业本上,六道计算题,错误率达到了75.8%,不可思议!这堂课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吻合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联系生活从情境导入,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引导探究,理解算理,进行练习巩固,掌握算法。但细细一想:学生真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了吗?也是否真正解决了"怎么算"的问题?认真剖析,终于找到原因。【剖析原因】1.“创设情境”如“昙花一现"。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文本呈现都是将“解决问题”与“运算”紧密结合,一直没

5、有脱离实际生活情境而孤零零地学习计算。于是课伊始我就预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中获得某种暗示。尽管学生有联系生活背景思考的体验,但这种联系并不能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主动选择,从以上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情景的创设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学生没有想到要把米换成厘米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情境创设就如“昙花一现,学生的情绪也由此低落千丈。2."理解算理"如"蜻蜓点水"。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算”是这堂课的主旋律。《新课标》在描述目标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

6、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从以上教学中不难发现,这节课过程目标的落实只是飘然而过,犹如“蜻蜓点水”。当学生出现(1)和(2)这两种方法时,没有适时捕捉,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挑起争论,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最后再用验算来证明,其实商的小数点还是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的,只是小数点都往后移了。从而解决矛盾,这样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匆匆地引导学生进行验算,得出结论。学生虽然知道了商是9,但“为什么这样算”?还是“一头雾水”!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是“探究”解决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一旦到

7、了动笔时为什么还常常搞错小数点的位置?可见学生对“为什么这样算”,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接受了这种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认知,只是让学生“学会”没让学生“会学”。,未经真正理解的知识,未经真正内化的方法,难以转化成学生的营养.3.“掌握算法”如“空中楼阁”。如果说理解“为什么这样算”是这节课的主旋律,那么解决“怎么算”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重算理的同时算法同样的不可忽视,他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体。而且"怎样算"隶属基本技能的范畴,基本技能不经过一定量的操练是无法达成的.而我又

8、对教材的解读产生了偏颇,恰恰在这个方法上匆匆走过,认为算理懂了,方法只是态度的问题.事先也没把握好教材的题型并做好预设,同时也没有及时收集典型的错例题来纠正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再精美的课堂,没有学生独立作业阶段都会象“空中楼阁”一般。因为一个知识的习得,是需要自己亲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