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模式.doc

试卷讲评模式.doc

ID:57800078

大小:177.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29

试卷讲评模式.doc_第1页
试卷讲评模式.doc_第2页
试卷讲评模式.doc_第3页
试卷讲评模式.doc_第4页
试卷讲评模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卷讲评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主-合作-展示-拓展”模式在高三数学试卷讲评中的实践研究【内容摘要】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试卷讲评课有效性对于高三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本文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缄默知识理论,针对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探索出了以“自主-合作-展示-拓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关键词】试卷讲评自主合作展示拓展一.问题的提出试卷讲评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三的关键性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试卷讲评课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运用水平,还可以及时揭示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

2、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课型。讲评的目的决不仅仅在于澄清某个问题的正误和对试题进行单纯的分析,重要的是借助讲评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评,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促使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进一步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水平。但是在日常教学中,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不参与,扼杀了主体的发挥和思维的培养很多老师对一份试卷不分主次,依照题目照本宣科地讲解,唯恐学

3、生求取知识不全面。这样讲评试卷,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学生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就缺乏主动意识去学习,去思考,还有少数自觉性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修改试卷,试卷讲评根本就没有达到教学效果。从接受原理来看,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反馈、反思的空间和权利,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是成反比例的。2.教师不重视,模糊了教学目标和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一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等,虽然早已列入《教学常规》之中,也经常在强调向教学常规要质量”,却没有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对试卷讲评课存在目标不明、内容随意、过程无序、

4、时间不分、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方法简单等教学面貌,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对试卷中的创新题目进行思维方法的整合。因此,学生对一些技巧性的题目没有形成思维方法,没有掌握答题技巧,会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错误。讲评试卷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复习作指导和借鉴。讲评时,不分析试卷命题的优劣、难度,不分析学生答题的情况,不分析试卷的创新之处,这样处理试卷跟平时讲解练习没有差别。学生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总结规律,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常规项目落实不实,引起上

5、课层次不高,教学品质品位落后,教学境界较低等问题。3.情感不交流,抑制了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当学生考得不好时,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而是将怒气全部发泄在学生的身上。在分析课上我们的老师总习惯于把试卷中的错误一一与学生对应起来,然后对这些学生结合平时的表现进行逐一批评,真可谓新帐旧帐一起算。如这时哪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稍微表现不好,那更是一顿“暴批”,结果弄得学生各个精神紧张,哪有心思听课。使学生对试卷分析课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对考试也产生畏惧心理。本文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课前根据统计自查错题订正,课内自说错题合作展示,课后自主反思总结提升,探索出了以“自主—

6、合作—展示—拓展”为主线的有效的试卷讲评模式,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二.理论认识(一)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有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此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2.缄默知识理论1

7、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1891—1976)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他指出,教学活动只有以这种缄默的“潜在知识”(latentknowledge)为基础,才能使师生双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