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桑葚》教学设计.doc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

ID:57850933

大小:2.27 M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1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紫桑葚》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同课异构《紫桑葚》三课材料执教教师:禹艳秋姚伏小学2014-10-1515《紫桑葚》教材说明执教者:禹艳秋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关心人民群众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革命前辈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许世友在老乡西屋里发现了蚕宝宝的生长情况和急需喂养的情景;接着写许世友两次命令俩警卫员去采桑叶的情况,表明许世友对老乡家的蚕宝宝十分关切;最后写许世友亲自把桑叶撒给蚕宝宝,还把摘下的桑葚留给房东的孩子吃,表明许世友在激烈的战斗中仍然关心人民、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教

2、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2、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许世友将军和孟良崮战役的资料。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2)标出自然段。教学方法:课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文章紧扣着许世友将军对人民群众的“爱”来展开故事。因此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充分读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做到和文本对话,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许世友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15《紫桑葚》教学设计执教者:禹艳秋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葚、役、眬”

3、3个生字。正确读写“若有所思、舒坦、若有若无”等词语。2、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革命前辈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精神。3、指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紫桑葚课件)交流有关紫桑葚信息资料。2、课文围绕紫桑葚写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共同探究,感悟人物品质。1、自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读不通的地方请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向同桌请教,做到同桌互读。)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生字的认读。(1)指名读。(2)理解“若有所思”

4、“若有若无”“此起彼伏”等词语的意思。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重点抓住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为复述课文内容做好铺垫。)4、链接知识点,丰富人物形象。a、出示许世友将军的图片:结合资料了解许世友,为下面理解人物做铺垫。b、了解孟良崮战役,为感知课文内容做引子。我们知道在这场激烈的战役中,许世友怎么还会有时间去帮助老百姓喂蚕宝宝呢?这中间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交流重点语句,适时有感情朗读。幻灯片出示如: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课文复述的好。1、先自己列提纲。2、出示提纲,指名复述。四、小结。五、作业六、板书设计:15紫桑葚采桑叶喂→蚕宝宝紫桑葚留给→房东孩子15

5、、《紫桑葚》教学反思反思教师:禹艳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关心人民群众的感人故事,表现了革命前辈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的崇高精神。讲完《紫桑葚》一课,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以便今后在教学中提高,我认为这堂课成功的地方有:首先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在让学生从具体的词句来品味人物的人格魅力。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课堂的引导、点拨者。在学习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重点语句,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利用书上的

6、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通过读来升华主题,做到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有机结合,也正好符合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教学时,学生们在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到人物的优秀品格,我引导的不够好,致使学生找重点语句时有点费劲。同时,没有把读真正地读渗入到课文中去,应再加大读的力度。其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很仓促。在第一次先学后教时,应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而不应该朗读,浪费了时间。最后,当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此篇课文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因为有了前面几篇课文作为铺垫,学生们已经掌握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及简单复述课文的

7、要点,于是,在教学时,我只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谈了,给予了一定的评价,没有做重点的强调,此点渗透的还不够。同时复述课文也是如此,应把它放到课堂上进行,毕竟它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样才有利于我更好的去把握学生。总之,在以后教学中,我会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