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

ID:57901057

大小: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2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_第1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_第2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_第3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说课稿一、说设计思想1、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2、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

2、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的题型之一。3、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三、说教学目标1

3、、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五、说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2、讨论法。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3、练习法。通过

4、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课堂类型:复习课。九、教学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列举相关诗歌,使学生的诵读与感悟相结合,理解与鉴赏相结合。十、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明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他的8分。今天我们就教给大家获取高分的方法。(二)古代诗歌鉴

5、赏模式举例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常见的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

6、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秋瞑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

7、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

8、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