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颐和园》观课评课(任利君).doc

枝江《颐和园》观课评课(任利君).doc

ID:57914876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3

枝江《颐和园》观课评课(任利君).doc_第1页
枝江《颐和园》观课评课(任利君).doc_第2页
枝江《颐和园》观课评课(任利君).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枝江《颐和园》观课评课(任利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观课评课:枝江市江汉路小学汪媛《颐和园》观看了汪老师执教的《颐和园》,深有感受。首先感谢汪老师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节生动的阅读课,感谢备课组老师们的精诚合作。站在观课者的角度,从几点表达敬意:1、汪老师是一位语文素养很好的青年教师。容貌甜美,教态亲切自然,尤其是咬字准确清晰,声音圆润脆亮,让人倍感亲近。汪老师穿走于学生之间,或俯身倾听,或弯腰与学生平等交流,体现出一位甜美型语文教师的气质,令人喜爱。2、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流程顺畅。老师带领学生始终在游览颐和园的情境之中。首先,老师放了一段彭丽媛夫人陪同各国首脑夫人信步游览颐和园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

2、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然后,老师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为什么颐和园会吸引中外游客呢?”将学生引入课文,带着疑问与好奇读课题,从理解“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颐和园”这个公园名字的来历,很自然地为理解以下各处景物的特点做了铺垫;接下来,“在这寄托了太平、颐养千年的美好愿望的公园里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吸引学生带着好奇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最后跟随作者的脚步逐一景点地品读课文,体会景物特点,领悟各处不同的写法。汪老师各环节的过渡语承上启下,显得思路清晰,给听课者轻松愉快的感觉。3、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做得扎实。比如,“这条长廊有

3、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有多长呢?汪老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我们沿着学校的操场跑一圈有多长?200米,那700多米跑几圈呢?3圈半。这么长的长廊一眼看去是什么感觉呢?这样一来,学生对于700多米长就有了真切的感受。关于“横槛”“琉璃瓦”等词,学生不熟悉,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认识横槛,认识琉璃瓦,感受横槛的美丽,感受琉璃瓦的闪闪发光,感受排云殿的金碧辉煌。4、课堂读书也充分。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品词品句之后的有感情地读,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着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读中强化感受,落实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训练,同

4、时,课后三个问题的落实也在读中自然地得以完成,体现了课堂的高效率。针对几处细节也想提出几点个人感受让我们来商榷:1、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时,“一头一尾是对颐和园的赞美,那中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从哪些语句知道的?”这里先别急着让学生回答,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划一划,然后按先后顺序把五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把这样一个过程走扎实,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作者的游览

5、顺序,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作者是按照地点的转换顺序在记叙,对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有所感觉。2、关于长廊的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几千幅”“五彩”去体会,引导学生用四字词“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姿态不一、数不胜数、五彩斑斓”来形容,引导学生想象横槛上会画些什么内容,这个地方碎了一些,学生对长廊的感受未必真切。如果老师从百度上多找一些颐和园长廊横槛上的各类的画,来一段配乐赏画,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横槛上的画的确丰富,看也看不完,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四大名著里的人物画像、故事情节,有凤凰等美丽的鸟,有兰草、牡丹、菊花等等,这些

6、画着人物、花草、风景的五彩的画,栩栩如生,给人美好的享受。大量的横槛上的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如临其境,然后问问学生看后有什么感受,这样学生可以谈出丰富的体会,比如这些画内容极其丰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色彩鲜艳,五彩缤纷,工匠的画技高超,真想亲自去看一看,萌生喜爱之情,等等,学生对长廊的真切感受就不仅仅是停留在长和美上了。这样安排,可能既省时间,感受的效果也真切。3、“滑”字的体会还可以走实一些。“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老师出示了句子,问:“为什么用‘滑动’的‘滑’而不用‘划船’的‘

7、划’?”学生说:“用‘滑’更加衬托出了昆明湖的平静。”这样就过去了,显得虚了,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逐步体会,先用“滑”和“划”组词,于是发现“滑”字应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冰上或其它物体上,而“划”则多指船在水上行驶,那么游船、画舫明明是在湖面上走,作者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呢?引导学生联系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想一想,再联系后一句“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想一想,学生会明白,此时此刻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看上去,作者觉得游船、画舫像在巨大的镜子、碧玉上慢慢滑行,没有水的波纹,几乎不留一点儿

8、痕迹,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呢?于是,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湖面多么平静呀,湖水多么清澈呀,游船、画舫划得多么慢呀,游客坐在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